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之一——人口年齡構成示意圖。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我國人口平均年齡為38.8歲,總的看依然年富力強。美國是38歲,差不多。”日前,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新聞發佈會上,將中美兩國做類比,並強調説,“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勞動力資源仍然充沛”。各國人口平均年齡,也就是“人口年齡中位數”概念,由於各種統計的截止時間不同,數據也略有不同,但總體情況明晰。德國一家網站2020年底列舉主要國家的“平均年齡榜單”:日本位列第一,德國緊隨其後,均超過45歲;西方發達國家的平均年齡普遍偏高,法國42.3歲、英國40.5歲;人口大國中印度的平均年齡只有28.4歲;一些非洲國家的平均年齡則不到20歲。“中國依然年富力強”的説法很新鮮,也是對西方一些輿論誇大中國“人口危機”或炒作“抗衰老成中美角力新戰場”的有力回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外學者看來,對比當下各國人口平均年齡的話題,可以提醒尚處於“輕度老齡化階段”的中國更好地處理人口與發展的問題。
美國平均年齡38歲,離不開外來移民
談到人口平均年齡——學術界通常用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概念,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童玉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全體人口按照年齡大小排序,居於中間位置的年齡就是年齡中位數,即一半人口高於該年齡,一半人口低於該年齡。據童玉芬介紹,一個國家“人口年齡中位數”的高低,與該國發展程度和老齡化程度是一致的,它本身也是老齡化的一個衡量指標——一般來説,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口年齡中位數也會越高,人口老齡化程度會更深。德國、英國、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以及日本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普遍偏高。
童玉芬認為,目前主要有兩類國家比較“年富力強”:一種是欠發達和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如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國家以及印度、孟加拉國等,這些國家人口年齡中位數偏低,老齡化程度低,屬於年輕型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另一種就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大量吸收外來移民的發達國家,與一些歐洲國家和日本不同,這些移民國家通過吸收新鮮“血液”,也能保持相對年富力強的狀態。這些國家的人口年齡中位數不是很高,主要是國際移民比較多所致。例如作為移民國家,美國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年輕移民;而中國不是移民國家,目前仍能與美國的年齡中位數幾乎持平。
“中國人口平均年齡38.8歲”的話題引起俄羅斯媒體的廣泛關注。俄衞星通訊社援引俄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中國經濟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説:“近10年來,儘管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但為應對人口挑戰,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變的中國把注意力放在發展科學技術上。”俄羅斯《論據與事實》5月12日發表題為“中國仍有進一步穩定與發展的‘人口機遇’”的文章稱,未來隨着“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中國的人口優勢有望繼續增強。文章同時強調:“必須意識到,中國的人口狀況確實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出生率低、國家的老齡化仍在繼續。實際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是全世界都面臨的普遍問題。無論從心理上,還是政治上,中國社會都在積極地為可能出現的問題做準備。例如,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中國正在刺激老年人的消費潛力。同時,中國也在談論延遲退休的話題,當然,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他們工作。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發展。不僅可以刺激投資,還可以增加需求。龐大的人口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不斷增加,仍然是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日本媒體並未重點關注“中國人口平均年齡與美國相似”的話題,但《日本經濟新聞》以“美國人口增長‘鈍化’,給對華競爭蒙上陰影”為題刊文分析説,在美國人口增長緩慢之際,中國卻在數字化經濟時代佔有優勢地位。因此,當中美兩國同樣面臨勞動力“增長鈍化”問題時,誰能提高生產率將是決定勝負的前提。
按照美國人口普查局給出的數據,美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在38.4至38.7歲之間,其中16歲到59歲年齡段的人口在1.9億到1.92億之間。美國2010年人口普查時,這一數據為37.2歲,這意味着美國人口的平均年齡在過去十年中增長了近1.5歲。實際上,美國經濟學家也非常關注美國“人口紅利”還能持續多久的問題。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埃德温·多蘭研究認為,過去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因素是工作年齡人口的增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生育率一直在下降,新生人口減少的趨勢恰好又與“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口的退休時間相吻合。新生人口持續的減少和美國社會老齡化加快,將嚴重影響美國經濟增長所基於的“人口紅利”。《華盛頓郵報》報道稱,自2010年以來,受經濟危機和特朗普移民限制政策影響,美國移民人數有所下降。如果移民大量減少,到2050年,美國人口將呈現“歐洲化”,進入人口增長停滯的老齡化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經濟繁榮將會終結,年增長率將長期不足2%。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認為,為確保美國“年富力強”,吸引移民是未來擁有足夠勞動力的關鍵,美國應將移民數量增加到目前的3倍。
“人口紅利”也可能變成“人口炸彈”
俄羅斯燈塔電台2021年2月18日報道,據俄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1月1日,俄羅斯的人口平均年齡為40.23歲。其中,車臣成為俄最年輕的地區,居民平均年齡為28.68歲,莫斯科居民平均年齡最高,超過42歲。而2020年世界人口平均年齡為31歲,其中索馬里、乍得等相對貧窮的非洲國家,平均年齡不到17歲。報道説,在很大程度上,“平均年齡”低的國家也是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國家,“一名婦女生育五六個孩子”。
德國人口平均年齡接近46歲,在歐洲最“老”。《環球時報》記者週末到德國小城巴特哈爾茨堡採訪,發現走在街上的都是老年人,當地經濟也都是圍着老年人轉。“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年齡都有所上升。”柏林人口和發展研究學者奧拉夫·波利格爾16日這樣告訴記者,總體而言,發達國家的人口平均年齡較高,而發展中國家則較低。波利格爾還説,德國很多小城鎮的年輕人確實越來越少,他們更喜歡搬到文化生活更豐富、工作更好找的大城市,這已導致德國近九成的家族企業面臨倒閉或不得不考慮轉讓。
日本是人口平均年齡相當高的一個國家。日本總務省2010年發佈的《國勢調查》報告顯示:1920年,除沖繩縣外,日本人口平均年齡26.7歲;1935年時為26.3歲;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1975年的數據為例,日本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2001年,日本人口平均年齡已超過40歲,此後逐年遞增。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是“東京一極化”的開始。隨着大量勞動力從地方湧入東京,也意味着地方城市逐漸衰落,導致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差異。目前,日本適齡勞動人口為8632萬,佔總人口的64.92%,與2011年相比下降2.73%。從全球角度看,日本社會出現“少子化”與“高齡化”現象都比較早,對這些棘手的人口問題,日本社會內部並非全是悲觀的聲音。日本銀行總裁黑田東彥認為,隨着社會各界對勞動設備和軟件的投入增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創新,日本未來幾年還是G7國家中勞動生產率上升最快的國家。
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是全球勞動力數量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印度都將處於“年輕”狀態。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2020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南美大國巴西的人口平均年齡為33.5歲,而印度的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8.4歲。不過,印度的“人口紅利”還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相反,人口增長過快也帶來各種問題,如資源緊張、糧食危機、城市化問題、貧富差距等都制約着印度的發展。《印度快報》近日報道説,過去100年,印度人口增長4倍多,但國家無法為這麼龐大的人口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和資源。讓印度頭疼的還有新增就業崗位數與人口增速的不匹配。印度政府出台大量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效果卻不明顯。近年來,越來越多印度農村人到城市尋找出路。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金奈等大城市街頭也常常看到,有大批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無所事事。這些人大部分不會説英語,也沒有什麼技能。
波利格爾表示,儘管印度以及非洲、中東地區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口居多,但如果這些國家沒有處理好自身的發展問題,“人口紅利”也可能變成“人口炸彈”,甚至讓國家變窮。他認為,人口問題是“重中之重”,應該進行長遠佈局,但也不應杞人憂天,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和教育投入等將為解決人口問題提供機會。奧地利《標準報》近日就有分析説,如果治理得好,非洲未來幾十年將享受“人口紅利”。
應對老齡化,中國不能走西方老路
中國公佈人口普查數據後,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的人口數據並不那麼糟糕,人口沒有下降,而且數據結果比原先預期的要樂觀。比如,令人驚訝的一點是,中國0—14歲人口占比約18%,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1.35個百分點。《經濟學人》雜誌也表示,截至2020年,中國擁有2.18億大學畢業生,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即使工作年齡人口正在減少,但技能的提升使中國勞動力變得更為強大。
不過,也有美國《紐約時報》、德國《世界報》等西方媒體以“北京的人口問題——世界大國的定時炸彈”為題,炒作“中國未老先衰”。還有一些媒體用“危機”“困局”等來描述“人口老齡化趨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威脅與歐美的情況已可同日而語”。但在柏林學者波利格爾看來,與歐洲國家相比,中國仍處於“年富力強”時期,且人口“彈性度”也明顯高於西方國家,包括人口平均年齡目前差不多的美國。他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和老齡化危機並存,但關鍵看國家如何治理和應對。目前,中國正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中國生育率仍有提升的空間,可以借鑑歐洲或俄羅斯的獎勵措施,如發放育兒金等。
“有些西方媒體炒作中國人口危機,非常沒有善意,也是不太科學的。”童玉芬表示,從世界銀行2019年的老齡化數據來看,日本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28%,德國22%,法國20%,美國也有16%,而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2020年佔比為13.5%。這一數據雖然高於世界平均水平9%,但其實遠不及西方很多發達國家,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不過,鑑於中國老齡化發展速度較快,童玉芬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的情況下,我們對老齡化問題要做到未雨綢繆,“一定要避免走西方的老路”。她強調説,我國尚未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還來得及做出很多制度上的準備,例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的更加完善的社會和社區養老服務。此外,中國幅員遼闊,與日本和歐洲一些高度老齡化國家不同,我國在內部空間上也有一定轉圜和調整的餘地,比如當某一地區出現人口過於老化、缺乏勞動力資源時,可通過人口流動實現空間上的人口優化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問題。
【環球時報駐美、日、德特約記者 林日 蔣豐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郝爽言 苑基榮 柳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