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照相機!倫敦自閉症畫家憑記憶繪製紐約全景圖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13日,美國紐約,國際著名藝術家Stephen Wiltshire將繪製舉世無雙的紐約市全景圖。(圖片署名: 東方IC) "
在乘坐直升機於曼哈頓上空飛行45分鐘後,Wiltshire從10月11日開始繪製紐約市全景圖直至10月15日。(圖片署名: 東方IC) "
據悉,本次作畫會在2017年10月16日舉行的落款儀式上畫上句號。(圖片署名: 東方IC) "
倫敦藝術家Wiltshire以憑記憶作畫而聞名。(圖片署名: 東方IC) "
此次他將在帝國大廈第80層作畫。(圖片署名: 東方IC) "
這位倫敦藝術家每天從上午10點至下午5點進行繪畫。(圖片署名: 東方IC) "
帝國大廈觀景台上的遊客將能看到他的繪畫進展。(圖片署名: 東方IC) "
Stephen Wiltshire繪製的帝國大廈和紐約市全景圖。(圖片署名: 東方IC) "
斯蒂芬·威爾特希爾(Stephen Wiltshire),英國藝術家,1974年4月24日生於英國倫敦。斯蒂芬從小就不願和其他人交流,在3歲時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直到5歲才開口説話。
小斯蒂芬甚至不能與母親吉內瓦有眼神交流,覺得一切正常的人類交往自己都不可能完成。威爾特希爾3歲生日前,他的父親死於一場摩托車事故,從那以後,自閉症的表現日趨嚴重。
雖然患有自閉症,不過斯蒂芬繪製建築的天分卻非同一般,他曾經完成了——15分鐘記住倫敦18平方公里的所有景物,並用5天的時間將其繪製在畫布上,這個普通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斯蒂芬過目不忘的技能為他贏得了"人體照相機"之稱。
這幅紐約輪廓的畫作長約六米
3天用掉12支鉛筆
在創作過程中,威爾特希爾一直戴着他的Ipod播放器,因為音樂可以帶給他靈感。他喜愛各種音樂,從藍調、重金屬到流行樂全部在他的播放列表裏,音樂已經成為他形影不離的夥伴。
當威爾特希爾還是個男孩時,他甚至無法説話以及在人前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唯一能夠安撫他的是給他一支鉛筆和一張紙,讓他畫畫。
斯蒂芬5歲時,他被送到了倫敦一所兒童特殊教育學校--昆士米爾學校中就讀,老師發現斯蒂芬特別喜歡畫畫,他和世界惟一的交流方法就是畫畫。
6歲時,他繪製了當地一家百貨商店的詳細外形圖,開始讓人驚訝。
8歲時他出售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是索爾茲伯裏大教堂的一幅畫像。這時,繪畫已成為他與別人溝通的工具,並且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如今,斯蒂芬步入中年,他仍然堅持用鉛筆和紙張來審視這個世界。他工作效率非常高,繪製宏偉鉅製的紐約、倫敦和其它城市的全景畫像只需要幾天時間。斯蒂芬的工作非常細緻,有時他會修改一些建築或車輛來豐富畫面。他完全憑藉自己的想象繪製細節豐富的廣闊天地。
地中海沿岸城市
2005年5月,威爾特希爾同樣是乘直升機進行了短暫俯瞰之後,在7天時間裏創作了平生最大的城市景觀俯瞰圖——52英尺(約合15.8米)的“東京全景”。自此以後,他先後為羅馬、香港、法蘭克福、馬德里、迪拜、耶路撒冷和倫敦等世界著名城市“留影”。在繪製羅馬的畫卷時,他甚至能夠將萬神殿的廊柱數量準確無誤地記憶並展示出來。
2006年,斯蒂芬因為在繪畫方面的成就被授予MBA(英國皇家榮譽會員勳章),他在倫敦中心的PALLMALL擁有自己的畫廊,他最初的作品已賣到數千萬英鎊,被世界各地收藏,他出版的關於畫作的書也十分暢銷,同時他的個人奮鬥故事也被編進了英美的中學課本之中。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拍了個照頭條號。
您的支持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2017-09-29)
北京通州以東,六環橋下的小堡村,八九十年代説不清是哪一位那時候還未知名的畫家遷入,逐漸引起了眾多北漂藝術家的聚集,到今天已成為覆蓋周邊幾個村子近十幾平方公里的藝術部落。街頭巷尾都有村民向你談起自家曾住過的大師,當然你也可以碰到操着南腔北調身上沾滿油彩的新一代造夢者們。市政府不知道哪年給這個藝術家的村落開通了半小時直達市中心的公交車,這裏的街道生活配套儼然一個獨立城鎮的感覺。畫家村南街每天早晚一些成人帶着學齡前的孩子成羣結隊的往來,這些孩子目光沒有停留在街邊商販和天空中呼嘯而過的飛機上,有的漫無目標的奔跑,有的乾脆被父母緊緊抓在手裏,穿梭於短租公寓和旁邊的康復機構裏。
自閉症兒童,又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以溝通交往障礙和各項能力發育遲緩為特點,在我國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發展較晚的康復教育在縣市一級幾乎是空白,即使在一些省會城市也只是停留在三五人作坊或者是醫院擺張椅子的階段,比較成體系成系統的機構幾乎都在北京和深圳這南北兩極。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干預過程,需要常年不斷的能力評估、個案分析、課堂指導、生活泛化、再能力評估、個案分析、課堂指導……的螺旋前進過程,這就需要整個家庭要帶着孩子北漂或深漂多年。沉重的經濟負擔、失散的家庭責任,讓很多家庭望而卻步。所以對自閉症康復家庭來講全面學習瞭解康復知識,親人變成康復師才是最有效最現實的途徑,因而培訓星兒家長的康復機構都異常難尋。坐落於畫家村裏的馨馨雨露自閉症康復機構是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家,被這些來自全國各地患者追逐和認可的是培訓家長的理念和課程,快速開口説話也是眾多家長帶着孩子千里迢迢趕來的動力。
國慶節前跟隨部分兒童教育領域的志願者隨訪馨馨雨露的家長公寓,長長的走廊一頭是陽光照進來的窗子,一頭是類似於賓館的樓道,每個房間20平米的起居室帶一個獨立的廚房和衞生間。筆者走進的房間裏住着來自內蒙古鄂爾多斯的壯壯一家,他們即將短期學習結束。壯壯奶奶把我們當成了即將入學的家長,熱情向我們推銷起了帶不走的電動車家用電器等,還興奮的跟我們説起了兩三個月裏大孫子從一字不發到現在基本能表達需求的過程。在康復領域很多家庭的老人都會成為年輕人對孩子康復的阻力,這種讓全家人集體參加培訓改變觀念、統一做法,在生活中集體參與訓練的模式確實能夠給孩子帶來了高效的促進提高。
由於沒有預約筆者被攔在了馨馨雨露機構的電子大門外,特殊兒童教育場所嚴格的安全措施確實也是必要的。馬路對面同樣四層樓上掛着幾條橫幅,大概是祝賀某藝術家又參與主導了某些行為藝術,秋日裏的風吹得紅布呼呼作響,這些期望跳出人類世俗思維的藝術囚徒們是否知道,對面這幾百個房間裏渴望着追趕接近世俗的精靈們……
(2017-09-25)
東方網記者李歡9月3日報道:用“設計”重新定義城市與生活,用“想象力”重新定義精彩和時尚,這是今年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的主題。昨天下午,2017上海設計週期間,“首屆中國絲巾文化藝術節”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創意劇場開幕。自閉症畫家畢昌煜任愛心慈善大使。
開幕式以“點亮‘星’燈以愛為‘絲’”為主題,將絲巾文化的藝術美,與關愛“星星的孩子”相結合,在傳承中國絲巾文化、弘揚藝術思想的同時,以愛為“絲”,牽繫自閉症兒童。
啓動儀式上,主辦方授予被稱為“中國畢加索”的自閉症畫家畢昌煜,中國絲巾文化藝術節的愛心大使稱號。主持人通過與畢昌煜、畢媽媽、畢爸爸的交流,將畢昌煜自閉症的親身經歷展示出來,以此喚起更多人對自閉症人羣的關注與關愛,呼籲更多的人關愛來自”星星的孩子”。
幾千年前,中國的絲綢沿着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歡迎,成為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美的象徵。弘揚5千年的絲綢文化,是創辦“絲巾文化藝術節的初心”。
主辦方“絕代佳絲巾”表示,在“2017上海設計周”隆重啓動“首屆中國絲巾文化藝術節”,是希望通過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舞台傳播絲巾藝術、弘揚絲綢文化,同時代表着經典的傳承和文化的創新,也代表着中國絲巾文化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新高度。
今年21歲的畢昌煜出生於紹興,3歲那年,就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失眠、煩躁、好動……,但一旦拿起畫筆,平常坐不住的畢昌煜就像變了一個人,經常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於是,畢昌煜的父母便請了一些老師,但他們只能教給他一些筆法類的基礎知識。而畢昌煜的畫跟別人不一樣,他的畫有很多自己的理解,特別是色彩方面的大膽運用,讓老師們都很驚奇,家人就開始有意往這方面去引導。
這些年來,畢昌煜作品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作品圖案還被做成服裝以及其他的藝術衍生品。自2013年起,其作品多次參與慈善義賣,所得款項全部作為慈善基金捐贈,現已成立“畢昌煜藝術專項基金”,用以扶持自閉症兒童繪畫藝術方面的培訓和展覽活動。2016年12月,畢昌煜和絕代佳人絲巾合作“點亮心燈,以愛為絲”關注自閉症兒童。
本次藝術節得到了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中國絲綢協會、紡織服裝週刊、上海設計之都促進中心、上海服裝行業協會、東華大學、上海市十分孝心慈善基金會、畢昌煜藝術基金、千訓慈善基金會的大力支持。
(2017-09-03)
昨天的朋友圈
大家一定被這條消息刷屏了吧
這個叫做“用藝術點亮生命”的公益項目活動
只需捐贈1塊錢,就能幫助“小朋友”樂享藝術之旅。
其實這些畫作的作者也可能30多歲,50多歲
他們有的患有自閉症
有的是精神障礙或者腦癱患者
而“小朋友”這個稱呼是指他們的內心
朱紫芊 女 1995年生 自閉症 北京
騰訊公益“小朋友”畫廊刷爆了朋友圈,自閉者畫者的真誠畫作讓人震撼,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心中住着“小朋友”的自閉症羣體。也讓人想起曾令南人君驚歎的一組攝影作品,南方人物週刊第329期(2013年)刊出的圖片故事《天真者的像》,自閉症畫者與他們的畫在一起,光彩奪目。
在這些特殊藝術家筆下,看不到“障礙”,與之相反,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生命坦誠展現,強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許博丞 男 2001年生 自閉症 北京
別人是畫畫,博丞是“塗畫”,從來不用調色板,一天能塗好幾大張,被戲稱為“高產畫家”。生活如萬花筒一般,他的作品中斑斕的色彩、大刀闊斧的筆觸都源於此,洋溢着生命的熱烈、飽滿和任性。
博丞4歲被確診為自閉症時,他的父母就離婚了。博丞在孤獨症孩子裏難得地依戀媽媽,碰鼻親暱是他們的母子禮。法學專業的媽媽原本對醫學一竅不通,為了幫助他,學了大量相關知識,博丞也成了實驗各種療法的“小白鼠”,感統訓練、針灸療法、膳食療法……甚至只有香港、美國才有的生物排毒療法。整整3年,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定時爬起來給博丞喂藥、打針,卻收效甚微。
“重新來一遍,我不會走醫療的路,它解決不了自閉症的核心問題,應該以教育為主。”在母親多方“公關”之下,從幼兒園到小學,博丞一直幸運地得以在正常小學隨班就讀,老師、同學對他都關愛有加。輪滑、游泳、聽音樂會,母子的休閒生活豐富多彩,為了讓他找到一條紓解情緒的通道,母親把他帶進繪畫的世界。
吳柯均 男 1994年生 自閉症 廣西玉林
18歲的吳柯均考取了國家初級鋼琴調律師資格證,這在廣西玉林市是第一位,很快柯均就順利接到了第一單生意。“好像現在在音樂和繪畫上都能做點什麼了!”對兒子的未來,媽媽李嵐變得滿是憧憬。
回到家裏,放起音樂,架上畫板,是吳柯均每天下午的生活狀態。柯均像很多自閉症孩子一樣,有一些很特別的小習慣,比如潔癖,畫畫時有遺漏的顏料管他是不肯碰的,必須媽媽代勞,沾上顏料的畫筆他也不會再用,必須擦乾淨。生活中,有餡兒的食物他也從來不吃,比如包子,道理相同。柯均的這些小刻板在旁人看來不可理解,在媽媽眼中卻既可愛又可氣。
錢辰 男 1988年生 智力障礙 南京
錢辰畫畫的主題只有一個:建築工地。從小他就喜歡去工地玩,那裏有他最愛的起重機、挖土機。從家人同學口中、甚至是報紙上知道哪個地方在蓋房子了,他都要跑去看。哪怕轟鳴聲中吞吐着的只是一片灰塵,他就坐在一個角落裏,看一個下午。
在家裏,他愛把自己的手當吊臂,在米缸裏來來回回地挖米玩。這是別人無法理解的快樂。他經常一個人嘿嘿地笑出聲來,問他笑什麼,他卻不説。錢辰的畫並非一味“複製”,他會將樓畫得比實際更高、更窄,總嫌媽媽買的紙太小了,不夠畫。
錢辰是南京博愛殘疾人發展中心的文藝骨幹,被譽為“小劉德華”。除了唱歌,機械舞也跳得很棒,戴上禮帽走秀,頗有幾分明星範兒。平日裏錢辰聽話懂事,但是也偶有情緒失控的時候,會和父母拌嘴。當媽媽談到小學時送他去繪畫班被老師勸退的事,他把胸脯拍得啪啪響,“那個老師不要讓我見到,見一次打一次!”每年12月13日,南京鳴放防空警報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他都會激動一番,痛罵日本人半天。
包麗萍 女 1983年生 自閉症 上海
麗萍是個愛打扮的姑娘,平時話不多,但卻具有讓人驚歎的敏鋭色彩感受力,雙子座的她在畫中一直並存着兩種不同的時態:理性剋制的細密色彩與不羈暗湧的線條波動。生活中,麗萍非常懂事,和父母住在一套一居室的老單元房裏,畫畫是她的愛好,但是她更希望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給家裏掙些錢。初次見她,和一羣學員坐在一起,她更像是個老師,在平靜的外表下,是她努力剋制的心。她説,她怕別人看出自己有什麼不一樣,所以儘量不説話,幾乎不笑。
張敏芝 女 1977年生 自閉症 貴州
敏敏的父母很早便離婚了,母親一人帶着她和妹妹生活,晦暗中撐過了十幾年。敏敏沒上過學,母親忙着打工掙錢,不得不把她反鎖在家中。幾年前的一天,母親收工回來,發現門鎖壞了,急忙進門,竟撞見敏敏被鄰居性侵,絕望的母親因驚嚇過度導致精神失常。這個家因為貧、病幾被撕裂,更被陰影籠罩着。妹妹帶着母親和敏敏做了上環手術,因實在無力照顧倆人,無奈之下,將敏敏從遙遠的貴州送到南京博愛殘疾人發展中心。
敏敏在這裏過了兩個春節了,早已把這兒當成了“家”,找到了久違的快樂與温暖。她很愛美,愛穿裙子、抹指甲油,身上永遠掛滿了首飾。別的孩子討要吃的,她求着老師買花戴、買項鍊。
一張張廢棄的掛曆,被敏敏的想象填滿。她的畫以花朵為主,線條流暢多變,那些花形的圓圈遙相呼應着,局部又被獨特放大,有的花心遊動着無數觸鬚,靈敏又隨心所欲。敏敏的作品被南京原形藝術中心收藏,專家認為她距離真正成熟的原生藝術家“只差一個台階”。
小滿 男 1995年生 自閉症 北京
小滿沒有“聽話”的概念,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生活老師必須寸步不離。他的運動量很大,每天依依呀呀地在屋裏轉悠,卻從不和人説話。小滿刻畫人物的筆法已自成風格,隨意而又自如,尤其是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現,每個人物的眼睛和嘴都在訴説,有力地傳達出神秘、不安和極為驚懼的意味。
康睿 男 1999年生 自閉症 北京
5歲時第一次拿到畫筆,鬧騰的康睿就突然安靜了,門上、牆上、本子上亂塗亂畫,尤其愛拓連環畫。爸爸的書上,隔兩天就蹦出一張畫。
康睿既不喜歡雙截棍,也不愛江南style,喜歡行軍禮,執着於遠古的神話故事、上個世紀的革命歌曲、紅色經典故事,因此老在畫佛、畫紅軍,奇妙的是,畫中的每個人都有雙如小鹿般狡黠愛笑的眼睛。康睿畫畫還有一個很獨特的習慣,從不打草稿,好像一切都已成竹在胸,從某個犄角旮旯起筆,順勢畫出臨近的元素,直至整個畫面,嚴絲合縫,比例、尺度都在心裏。繁複的古典建築、風景名勝、革命聖地都是他偏愛的表現內容。
劉秀潔 女 1990年生 智力障礙 上海
成長在單親家庭的秀潔從小就十分渴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她不喜歡太安靜,反而喜歡在人羣歡鬧的地方進行創作。因此,秀潔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同老師、朋友、學員聊天后的產物。經過兩年多的練習,她的進步很大,因為參加各種活動,人也更自信了,聽説要來採訪,她興奮得立刻掏出手機,打電話告訴媽媽這個好消息。媽媽説,秀潔的頭髮不知什麼原因總在慢慢地脱落,每次出門前都要給她整理好假髮,一到夏天溽熱難耐,她也堅持戴着。於是她的畫上經常出現長髮飄飄的女孩。
拍攝這個項目始於兩年前採訪郭海平,他是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專注精神障礙者藝術研究和推動這一事業的人。在他創辦的南京原形藝術中心,看到了很多至今難忘的畫面,出自不同國家、不同病因、不同風格的特殊藝術家之手,但是這些畫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非常真誠,非常震撼。
我清楚記得,一個叫張玉寶的精神病患者的畫,畫面是沉重的灰色,畫面中間一團烏雲纏繞住一個人的上半身,能看到的只是兩條掙扎想要逃開的腿,除此再無其他。後來郭海平告訴我,這是他“潛伏”進精神病院那3個月發現的一個寶。
從那次採訪開始,接觸到這個人羣,他們的藝術世界深深吸引了我,很快就有了拍他們的想法。之前拍攝過非典後遺症患者、罕見病羣體,再次面對這樣一羣特殊的人,我不得不仔細思考要用什麼樣的立場、角度去表現,什麼樣的技術、手法更加適合這個項目。
陳萌 男 1992年生 自閉症 甘肅蘭州
2012年春,4月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自閉症日,北京孤獨症康復協會和中間美術館合作舉辦了一個名為“天真者的畫”的孤獨症兒童畫展。三十多位孩子的一百多幅畫作,把我和同事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徹底征服。
如果説,總有一些人和我們不一樣,那麼他們存在的價值往往會以另外的方式呈現。在這些特殊藝術家筆下,看不到“障礙”,與之相反,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生命坦誠展現,強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畫展上,我們認識了幾位很有天分的小畫家,由此開始了採訪和拍攝。
楊洋 男 1994年生 自閉症 黑龍江省滿洲里
一直以來,我們都想把他們拽到所謂正常人的世界,改造他們,把他們變成我們希望的樣子。而疾病迫使這些人與外界的浮躁和誘惑隔離,從而回歸到天性之中。直接、直覺和自發的特點,賦予他們的作品一種簡潔、寧靜、幽默和意味深長。他們的光彩完全來自於人的天性,這是任何訓練和教育都不可能完成的。
藝術對他們而言,既是一種需要爭取才能獲得的權利,更是一個希望。藝術上的超常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為他們爭取更多的關注,也帶來更多的機會。
梁方舟 男 1995年生 自閉症 廣西南寧
面對他們的作品,人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追問深埋在心底裏的最深層的動機和慾望,對觀者而言,這更是一次反思與自我救贖的歷程。
中國目前對待精神障礙、智力障礙者的藝術創作,還是停留在慈善層面,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和欣賞他們作品中藴含的藝術價值,因此他們的才華也常常被忽視、埋沒,甚至扼殺。
谷雯 女 1979年生 智力障礙伴隨精神分裂症 江蘇南京
有了深刻的感動和認同,整個拍攝進行得很順利,家長們的小心翼翼和敞開心扉都在淚水和訴説中展開,每個孩子奇怪的刻板行為竟然令人長久難忘。
一年的時間,沒有他們,就沒有這樣一個攝影項目,為天真的他們造像,也讓我有了一次接近自己接近天真的機會,我感到很滿足很幸運。
其實他們有意識,有自己的感受,只是你聽不懂,或者説你看不懂。
然而,在他們的畫筆下,看不到這種“障礙”,與之相反,一個個生機勃勃的生命坦誠展現,強烈的情感撲面而來!
這是一個面目模糊的頭像畫作,目光彷彿難以聚焦這臉孔,它代表了自閉症孩子的典型視角。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