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魯中晨報格爾木7月21日訊 經過830多公里的跋涉,先後翻過唐古拉山口和崑崙山口,穿越玉樹藏族自治州,採訪團最終到達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這也就意味着採訪團告別了青藏線上的凍土地帶,路況大為改觀,青藏公路上的“神秘裝置”讓採訪團印象深刻。
7月20日,採訪團從那曲出發,越過這段路上海拔最高的安多縣。沿109國道從那曲到格爾木,共830公里,中間沒有城市,經過的大多數地區是海拔4500米以上的無人區。因此,海拔4510米的那曲變成了青藏線上一個十分重要的“中途站”。這也催生出了那曲眾多的賓館、酒店。如果是走高速公路的話,800多公里不算很遠,但對於路況較差的109國道來説,這就意味着需要耗費大約14個小時。熟悉路況的當地人也要走12個小時。
△在從那曲到格爾木的路上,本報記者韓凱在車上趕稿子。
海拔5220米的唐古拉山口是採訪團翻越的第一個山口。唐古拉山是西藏那曲與青海玉樹之間的界山,也是長江、瀾滄江等的源頭。唐古拉山口雖然海拔很高,所幸坡度較緩,車輛通過並沒有遇到困難。只是109國道的路況實在太差,搓板路、彈坑路成了這裏的主角,車速稍快一點就會顛簸得厲害。這種路的出現,與該地區的凍土層有直接關係。
在凍土層上修路曾經是世界性難題,因為凍土對温度變化表現得很敏感。在冬季,凍土就像水結冰一樣,會隨着氣温的降低而劇烈膨脹,導致公路路面隆起;到了夏季,凍土又像冰塊融化一樣,體積迅速縮小,導致公路路面下沉。青藏公路上的搓板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從那曲到格爾木的路上,採訪團多次遇到青藏鐵路上的火車。
在這次的行程中,記者就見識瞭解決凍土層路面沉降難題的方法之一——在109國道部分路段,路兩旁整齊豎立着一根根金屬管。這些金屬管露出地面的部分有2米多長,它們被以相同的間隔距離埋在路邊。走近觀察會發現,金屬管末端表面有一圈圈的傘狀凸起。沿途的公路養護工人告訴記者,這種金屬管是保持凍土層温度穩定的導熱管。
原來金屬管內注入了沸點很低的混合物質,這種物質在吸收了凍土層的熱量後由液態變為氣態,升騰至金屬管的末端,熱量通過金屬管末端的傘狀散熱結構傳導至空氣中。失去熱量的混合物質重新變成液態迴流至金屬管底部,再次吸熱變為氣態……如此反覆,凍土層的熱量被釋放出來,從而避免凍土層發生沉降。
△採訪團途經可可西里保護區。
離開唐古拉山脈繼續向北,很快就能看到遠處連綿的雪山——崑崙山脈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橫亙在青海省西部的茫茫高原之上。當人們説到崑崙山時,總習慣性地在前面加上“魏巍”二字,以表現其氣勢之磅礴。但當人們真正面對它時,才發現用任何文字來描述它的氣勢都顯得力不從心。翻過海拔4700米的崑崙山口,經過玉珠峯腳下,109國道一路向下。又行駛了將近3個小時,直到兩側的羣山遠去、前方一片坦途,這時就到了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格爾木。
採訪團一路上還經過了長江源、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索南達傑保護站等,還多次看到青藏鐵路上行駛的火車。7月21日,採訪團最終到達格爾木。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曉明 王兵 韓凱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