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引發跨技術邊界強強融合

“新基建”的集中推進帶來的將是多個頂尖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作為一個宏大命題,“新基建”依靠任何單一技術都無法完成,跨技術邊界的融合未來將成為大趨勢。匯聚各方智慧力量,重構產業鏈生態,才能完成這樣一張宏大的答卷。而在這個融合過程中,“新基建”以激發創新來推動效率變革,必然成為“新發展”的有力抓手,為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新動力。

“新基建”着眼全球競爭力版圖重塑

如果列舉2020年中國經濟的“熱詞”,頻頻被刷屏的“新基建”一定位列其中。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其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那麼,“新基建”到底“新”在何處?“新基建”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加快轉變發展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部署,讓人對“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那麼問題來了,“新基建”到底是要幹什麼?

提起基礎設施建設,大家都知道它既體現出民生導向,又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乘數效應。而“新基建”,實際上也是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擴展,不是簡單地拋棄傳統基礎建設而“另起爐灶”。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鐵路管網,到改革開放後遍佈全國的國道建設,之後的高鐵以及4G網絡。每當開啓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大多伴隨着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一波經濟的快速增長。

“新”“舊”之間,是尋求發展動能的轉變。

為什麼要推“新基建”?可以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找答案。報告把“新基建”等建設,放在擴大內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方略舉措地位來看待。

從經濟運行的現實情況看,在特殊背景下,通過發起一輪基礎設施建設來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消費是必然之舉。

從社會發展的多元訴求分析,數字經濟已成為釋放新動能最重要的途徑。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2%。新業態“逆勢”上揚也表明了經濟發展對數字基礎的迫切需求。

通過加大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建設,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生產力轉化為發展力,就將產生一石多鳥之效,在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上起到重要作用。

同時,新一輪信息技術正加速全球競爭力版圖的重塑,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4G寬帶網絡,5G基站超過20萬個,具備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可以説,此時此刻佈局“新基建”立足當下是應對挑戰的突破口,着眼未來也是變局中的關鍵之舉。

“不是應急之策,但有應急之效,着眼長期增長,更具長久之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這樣概括。

釋放能量不可小覷

“新基建”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劉多用這樣一組數據列舉“新基建”對投資的拉動:“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

從需求側拉動大規模投資,也從供給端賦能生產、消費、社會治理等多領域,“新基建”以投資為手段,更以效率為關鍵詞。

“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細水長流。”與短期內拉動增長相比,我們更應看重“新基建”對涵養創新的意義。

5G帶動信息消費和產業互聯;數據中心推動算力提升孵化諸多創新;讓“漫步在雲端”的新技術更快落地應用,讓“孕育於數字”的新需求得到更大程度釋放,讓創新創業創造更加活躍……通過激發創新來推動效率變革,“新基建”更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義。

目前看,“新基建”也許從建設規模難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比肩,但通過對各個領域和產業的滲透融合,釋放的能量將不可小覷。

中國信通院報告顯示,預計2020年至2025年我國5G商用間接拉動的經濟總產出約24.8萬億元。

匯聚各方智慧力量

把“新基建”變成新機遇,關鍵在用。

如何用好“新基建”?怎樣釋放新動能?“新基建”如何走好“新”路?

“‘新基建’要避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問題,包括需求不足帶來的過剩、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的脱節等等。”不少代表委員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這一切的根本在因地制宜。

對於5G、大數據平台這些相對成熟的設施,各地可以創造條件大力推廣;對於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還處於發展中的基礎設施,應採取不同的策略,不應蜂擁而上,避免重複建設對地方財政帶來的負擔。

代表委員認為,根據實際出發、考慮市場需求規劃、依託財力和債務情況去推進,是三個根本原則。

地域也許有阻隔,但數據卻是流動的。“新基建”在建中用,要更加註重統一與融合。

可以分門別類推進,但必須有全局統籌,可以分地區設置,但必須強化數據互通、標準體系和發展路線的統一。不能把“高速路”變成了“隔離帶”,或有技術無場景,讓“新基建”成為“新景觀”。這便會成為一種浪費和低效。

“新基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

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要有科學務實的發展規劃,不斷探索和創新監管方式,營造更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要用好市場的力量,探索投融資機制創新,充分釋放市場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讓企業真正成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兒和生力軍。

“新基建”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廣東光智通訊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光模塊核心零部件,應用於5G通訊等領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因客户回款時間延長,加上運輸通道受阻,企業一度面臨着生產停擺的困境。讓企業負責人沒想到的是,公司的訂單近期迎來爆發式增長。

“趕上了國家發展‘新基建’的好機遇。”光智通訊公司負責人司馬衞武説,目前公司訂單持續增加,預計今年的產品訂單可達去年的3至5倍。

“新基建”正在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珠三角多家5G產業鏈企業呈現逆勢增長的趨勢。

東莞市德普特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移動智能終端消費類顯示產品加工製造的企業,也是東莞新型加工貿易企業的一個典型企業。

“當前,5G的迅猛發展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德普特公司首席財務官陳誠説,隨着5G時代的來臨,公司多款5G顯示模組產品已實現批量生產,首款柔性OLED智能穿戴產品也已批量生產。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着力於打造工業機器人生態系統,為用户量身打造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近年來,拓斯達緊抓工業互聯網這一“新基建”機遇,目前已累計服務超過6000家企業。

“今年第一季度,公司返崗率達94%,收入超過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60%。”拓斯達公司財務總監周永衝説,目前訂單較旺,儘管不斷擴大產能,但仍無法完全滿足訂單需求。

“新基建”成為“新發展”的有力抓手。在南沙自貿區發佈的203個區重點建設項目計劃中,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有54個。

位於南沙自貿區的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孵化自中國科學院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5月初,雲從科技與廣州市政府達成合作,將共建人機協同開放平台,打造廣州智慧城市智能運行中樞。

順應國家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的大趨勢,科技型企業都鉚足了勁加大研發投入。

“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今年預計投入6000萬元。”廣東大普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時鐘產品線總經理劉朝勝説,公司主營高端芯片、時鐘模組等時鐘及射頻器件產品業務,通過15年的積累,已經與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通訊等全球1000多家通信設備客户合作。

“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掌握核心技術無疑是企業的生命線。”劉朝勝説,在國家減税降費等政策的加持下,企業瞄準5G新基站建設方向,持續加大科研力度,今年2月份發佈了高技術含量的時鐘及射頻等多款新產品,全球採購訂單隨之而來,第一季度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的已接訂單和招標份額已達到全年目標的87.5%,預計全年將有大幅增長。

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光智通訊公司2019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達300多萬元,有效助力科研投入。司馬衞武説,接下來將持續加大增資擴產的步伐,抓搶5G和數據中心建設的機遇。

疫情發生以來,廣東省一方面加大投資力度促進“新基建”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一方面創新落實減税降費政策,確保“該減的減到位,該免的免到位,該緩的緩到位”,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廣東省累計實現減税降費693億元;1月至4月,全省共為出口企業辦理出口退税790.4億元。

從2018年到2020年,大普公司的研發投入節節攀升,與其一同增長的還有税費減免數額。數據顯示,2018年度大普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額為900多萬元,而2019年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預計超過1700萬元。今年1月至3月,大普公司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共計退税近50萬元。

雲從科技也享受到了減税降費給高新技術企業的紅利,公司2020年度預計投入研發費用總額4000萬元,預計可增加企業所得税扣除額1000萬元。“減税降費大大減輕了企業資金壓力,讓公司將更充裕的流動資金投入到研發生產設備和科研人才上面,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雲從科技廣州公司財務主管林曉虹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大減税降費力度。強化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放水養魚,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困難只是暫時的,我們現在已經度過了低谷期。”珠三角一家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正朝着產能提升、持續發展的‘夏天’邁進。”

“新基建”打通產業邊界

作為穩增長、培育新動能的重要力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近期備受關注,各地相繼出台一系列“新基建”推進計劃。在“新基建”重要領域之一人工智能行業,業內人士認為,集中出台的政策支持將為多行業、跨領域共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依圖醫療副總裁方驄表示,“新基建”的集中推進帶來的將是多個頂尖數字化技術的融合,對於依圖這樣的全棧式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將是極大利好。未來取得的成果將不僅侷限於某個市場領域的點狀應用突破,而是能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融合的良好生態環境下,實現應用解決方案的閉環。

“‘新基建’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單靠影像識別、文字處理、語音識別等任何單一的技術都無法完成,跨技術邊界的融合未來將成為大趨勢。”方驄説。

以5G和人工智能的結合為例,5G的高速率、廣連接特性,與人工智能醫療彌補醫患供需不平衡的目標天然契合。方驄指出,5G和人工智能的珠聯璧合,能夠提供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解決醫療痛點。

在去年底舉辦的2019世界5G大會上,獲獎的依圖醫療腦卒中急診及康復智能管理系統就將5G通訊應用在120雲平台,可在救護車上實現院前診斷及院前CT檢查,並將數據同步至目標醫院卒中中心,救護車通過5G智能規劃交通路徑並快速送往醫院,實現遠程會診,打造出了一條極速、智慧的“急救生命線”。

此外,隨着“新基建”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前沿科技應用也將有機會登上更大的舞台。

以重疾早期篩查為例,將這一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基層醫院,將有效篩查出區域內早期癌症病例,避免讓家庭承擔高額的腫瘤中後期治療費用,解決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同時也有效推進了分級診療。

方驄介紹,以往,這一技術通常在單個縣級醫院等小範圍內應用,隨着“新基建”佈局集中推進,人工智能重疾早篩有望應用於更廣泛的區域,有利於建立更全面的區域健康數據庫,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建立診療策略,同時能及時發現重疾數據異常波動,迅速響應。隨着公共衞生、營養健康數據的不斷完善,還有望建立輻射範圍更廣的綜合健康管理平台。

在上海這一前沿科技應用的領航城市,“新基建”的推進尤為令人期待。近期,上海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新基建”、新經濟有關行動方案,確定了重點主攻方向,併為技術探索提供了更包容的監管、更開放的場景、更優質的服務和更創新的生態。

“上海在區域醫療建設、醫療數據價值挖掘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方驄説,去年底,依圖開發的兒童醫療健康智能服務平台在上海市徐彙區率先落地,以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秒級測骨齡,以往只能在少數頂級醫院實現的兒童骨齡評測,在社區衞生中心即可完成。在上海的標杆效應下,全國眾多地區都開始探索醫療人工智能服務的落地。

疫情期間,人工智能成為一支重要的戰疫力量。依圖醫療迅速推出了胸部CT新冠肺炎智能評價系統,並研發了面向公眾的新冠肺炎防疫小依醫生,滿足症狀自診、健康知識宣教的需求。截至5月初,上述系統已部署至湖北、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南、四川、新疆、內蒙古等20多個省市的200餘家醫療機構。

“在‘新基建’的建設推廣過程中,我們感受到,需要政府、企業等各方集思廣益,重構產業鏈生態,才能完成這樣一張宏大的答卷。更多產業合作和參與機會,也將成為未來大趨勢。”方驄説。

(責任編輯:解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63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基建”引發跨技術邊界強強融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