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大不列顛空戰,解決了人們對現代空軍理論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奪取制空權就是勝利”,在這次空戰中首次得到了證實。同時,不可避免地預示着傳統制海權、戰場主動權對制空權的依賴,確立了空軍在戰場上的主導和決定性作用。

英、德兩國在戰前都十分重視空軍的建設,尤其是德國更是將空軍按照戰略、戰術的需要,建立不同用途的戰機,並且在規模上處於絕對的優勢。然而,卻始終未能獲得英吉利海峽和英國上空的制空權,令人唏噓不已。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德國在戰略上並未做好攻佔英國的準備。

作為“海獅計劃”的前奏,英、德雙方在空中進行了一場激烈的交鋒,從空軍的數量看,德軍佔有2:1的絕對優勢,陸軍更是“打遍歐洲無敵手”,敦刻爾克大撤退已説明了問題。但德國始終未能獲得制空權,從戰略角度看,原因有三:

首先,海軍。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 四面環海的英國十分看重海上軍事力量的建設,更是其稱霸海洋和維繫國家安全的根本。而德國作為大陸國家,海軍並不是其首要建設的軍種,更何況在一戰中,已經證明了德國海軍前途不大。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也就是説,德國攻佔英國必須要過海軍這一關。不僅要有突破天塹——英吉利海峽的能力,更要有與英國在海上較量的實力。在戰前,德國海軍的發展規模不大,就已經説明了他們,並沒有要在軍事上去征服英國,最多就是迫其和談。

其次,德國元首的戰略主導作用。作為戰略方向的制定者,參加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忌憚兩線作戰,制定了“先法國,後蘇聯” 的戰略規劃,根本就沒有把英國作為必須要攻佔的國家,但膨脹的野心還是讓他想當然地認為,英國會主動和談。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更重要的是,基於前兩點的原因,德軍在空軍建設方面深受傳統陸軍的影響,不僅側重於對地面裝甲部隊的支援,更是優先發展轟炸機,戰鬥機的發展相對滯後,而獲取制空權的有效力量就是戰鬥機。從事後看,正是戰鬥機決定了空戰的關鍵。

儘管德國在歐洲連連獲得勝利,並大軍壓境英吉利海峽,擺出一副趁勢而為的架子,但在其戰略中根本就沒有軍事征服的打算,僅僅只是一廂情願的希望英國能主動求和。殊不知,在英國的戰略中,不可能看到德國一家獨大,堅決抗爭下去。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戰術和技術的短板,是德國拿不到英國上空制空權的關鍵。

德國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不僅受進攻蘇聯的潛在制約,不可能在英國身上耗費太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在空戰中,始終獲得不了制空權,是其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的重要原因。其中戰術和技術層面的缺陷,表現更為突出。

一是,轟炸機與戰鬥機的配合不夠嫺熟。在德國空軍最推崇的是轟炸機,輕視戰鬥機的作用,缺乏必要的合成演練,在“閃擊戰”中,這個缺陷表現得並不明顯,但轟炸英國就必須有戰鬥機護航,這個缺陷成了德國轟炸機致命的短板。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由於配合不嫺熟,往往速度快的戰鬥機需要在海峽上空,等待“慢騰騰”的轟炸機,但受油料的限制,不可能長時間等待,往往先支援其他轟炸機羣。結果一隊轟炸機羣得到雙倍掩護,而另一隊無戰鬥機護航,致使轟炸機損失慘重。

二是,戰鬥機性能差距大。由於不重視戰鬥機的研發,使得德國戰鬥機呈現出“慢、大、笨”的特點,甚至可以作為短程轟炸機使用;再加上其戰鬥機的制空時間只有20分鐘,這與靈巧、速度快、火力猛的英國戰鬥機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更何況,以逸待勞的英國空軍,只需出動戰鬥機就可以勝任。由於沒有護航等任務,這讓英國戰鬥機面對德軍機羣,有靈活出擊的餘地和廣闊的迴旋空間,能發揮更大的戰場自由度。儘管英國飛行員戰鬥經驗差些,但依然擊落大量的轟炸機。

當然,臨時變化戰術打擊目標,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開戰初期,德軍的戰術目的是十分明確和正確的,那就是不顧一切打擊英國空軍,爭奪制空權。但由於偶然事件,德國將目標改為轟炸倫敦,給“山窮水盡”的英國空軍一個難得的休整機會。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儘管倫敦被炸得“一塌糊塗”,但德國空軍的三個作戰目標:消滅對手空軍,摧毀其飛機制造業和打擊英國士氣,卻一個都沒有實現,在這場較量中,沒有制空權無疑就是送死。所以,德國失敗是情理之中的,其中戰術和技術層面問題更突出。

德國過於自信,出現嚴重誤判。

自二戰開戰以來,德軍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讓其上下對贏得空戰勝利充滿信心,更因為這是空軍獨當一面的戰役,讓始終為陸軍當“配角”的空軍將士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強烈的戰鬥欲和自尊心,難免讓他們對戰場上的形勢產生誤判。

其實,為了鼓舞士氣,誇大戰果是交戰雙方都慣用的伎倆,但對德國人來説,所產生的副作用更大。不僅讓他們盲目自信而產生誤判,並且做出了非理性的戰術指揮,出現了自己的損耗越來越大,而英軍越打越多的“奇怪景象”。

一方面,德軍把英國的飛機制造能力過於低估。他們認為對方戰鬥機的月產量在180架到300架之間,並在德軍的轟炸下,這個數字可能更低。但實際上,英國僅一個月的戰鬥機產量就達到466架,是當月德國產量的2倍。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另一方面,德國人又把英軍的損失估算太高。德軍將領有個習慣,當他們轟炸完一個英國機場後,就用紅筆把它從地圖上勾掉,意思就是這個機場已被摧毀,不可再用。但真實的情況是,德機剛走,英軍機務人員就很快平整跑道,恢復了使用。

因為上述原因,導致不斷地計算錯誤,而產生判斷上的混亂,直到計算出的英軍損失量遠遠高於實際存在量,卻發現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太大的減弱。這讓自信過頭的德國空軍上下,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英軍不可戰勝,士氣鋭減。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再加上,英吉利海峽上空氣候多變,要麼陰雨密佈,要麼大霧瀰漫,嚴重影響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效果和出擊頻次。更氣人的是,惡劣的天氣變化因為地球自轉,總是由西向東發展,英國人總是比他們先知道氣象變化,德國又輸了一招。

換句話説,英國人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最終贏得了勝利。反觀德國,貿然與英國展開一場激烈的空戰,雖不能説其是“一葉障目”、目光短淺,但其過分的盲目自信,不正視自己戰術、技術上短板,最終落得一個自取其辱的下場。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0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為何放棄“海獅計劃”?有一不好習慣,原定三個目標無一完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