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巴拿馬外交部宣佈,巴拿馬駐北京大使館已於25日開館,而設館是根據兩國外交關係架構的原則完成,將加強巴拿馬與中國的交流。巴拿馬外交部還表示,目前大使館已在運作,但大使尚未就職。報道稱,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商業領袖代表團正在訪問巴拿馬,以開拓投資機會。今年6月12日,巴拿馬總統巴雷拉宣佈已與中國大陸建交,這這預示着台灣最為看重的“友邦”之一倒戈,與台灣“斷交”。
巴拿馬總統胡安·卡洛斯·瓦雷拉通過電視講話宣佈巴拿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發現一隻中國與巴拿馬建交概念股
國內少有的與巴拿馬有聯繫的上市公司就是002135東南網架!
2015年7月,東南網架與巴拿馬簽訂31億元人民幣的大訂單!在2017年5月,東南網架似乎提前知道了點什麼在巴拿馬設立分公司,負責巴拿馬及周邊國家和區域的市場開拓,產品銷售及工程項目服務。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週三 競彩033
哥斯達黎加VS巴拿馬:
美金盃賽已進入四分之一決賽,哥斯達黎加A小組第1將和B小組第2巴拿馬展開較量。哥斯達黎加小組賽2勝1平順利出線,球隊攻防實力均衡,3場進5球僅丟1球,是金盃賽冠軍的有力爭奪者。球隊陣容強大,徵召球員多效力歐洲聯賽,鋒線搭檔坎貝爾和里斯本鋒霸魯伊茲,但球隊並不過度依賴鋒線,此前小組賽3戰5球均有不同球員打進,進攻點相對分散,這對於巴拿馬防守要求質量很高。眾家博彩機構當下金盃賽奪冠賠率,哥斯達僅次於墨西哥和美國。
巴拿馬小組賽首戰1:1逼平美國,之後分別2:0、3:1比分勝實力較弱的尼加拉瓜和馬提尼克,小組賽2勝1平和美國積分相同,因進球數不敵美國屈居小組第2。巴拿馬首戰在落後情況下逼平美國球隊還是展現了一定實力,尤其是效力美大聯盟的中場大將卡馬戈發揮出色打進關鍵進球,之後2場小組賽雖未進球但奉獻2次精彩助攻。B小組整體競爭不如A組激烈,但巴拿馬首戰能逼平奪冠熱門美國實力不容小覷。
賠率解析:
哥斯達黎加世界排26,巴拿馬世界排名52。針對本場賽事亞盤初盤主流機構哥斯達讓半球高水起步,兩隊小組賽3戰均保持不敗,雙方近6次交鋒2勝2平2負難分上下,小組賽哥斯達並未表現出應有統治力,初盤半球盤下下盤熱度並不低,後市主流盤口一致下調至平/半盤,哥斯達黎加被莊家看低恐難贏盤,最近10場比賽哥斯達黎加贏盤率只有20%。歐賠主流機構即時右傾明顯,主流機構平賠變動較大,本場看好客隊不敗。
推薦:讓負,博平
亞盤建議:巴拿馬
【版權聲明】本文為“冷門足球”微信原創,歡迎轉發!
(2017-07-19)
週三028金盃賽巴拿馬VS尼加拉瓜
2017-07-13 06:30
兩隊近況
雙方近5次交戰,巴拿馬4勝1負佔優。最新的國際足聯排名,巴拿馬排在第59位,尼加拉瓜排在第100位。巴拿馬隊被認為是本組實力僅次於美國的球隊,在小組賽首輪,他們1:1逼平了美國隊,而他們歷史上曾經兩次打入金盃賽決賽。本屆盃賽,他們派出的陣容還算比較年輕,包括在美國大聯盟效力的布拉斯-佩雷斯這樣的老將都沒能入選,來自聖何塞地震隊的戈多伊是球隊的最大倚仗。尼加拉瓜隊在金盃賽資格賽中以總比分4:3淘汰了海地隊才得以晉級決賽圈的比賽,這也是他們時隔8年之後再次參加金盃賽正賽,而首場比賽他們被法國的海外省馬提尼克隊2:0擊敗,要想避免小組墊底恐怕比較困難。
投注解析
本場澳門給到了主讓一球球半低水,即時盤進一步拉低主隊的水位,有些公司升盤到了球半。兩支球隊在今年中美杯中曾交手過一次,巴拿馬在一球球半盤下曾2:1擊敗對手,本場在中立場讓出盤口要超出上一次交手,博彩公司還是給了主隊一定的支持,本場當是正路格局,主勝值得一搏。
競彩推薦:勝
(2017-07-12)
第二落點,第三視角
當地時間6月12日,巴拿馬總統巴雷拉發表電視講話,宣佈巴拿馬與中國建交。
北京時間6月13日,外交部長王毅同巴拿馬共和國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洛舉行會談並正式簽署建交公報。
地球的另一端,巴拿馬首都的華人們聚集在一起,點燃璀璨的煙火,用自己的方式來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
巴拿馬位於中美洲,國土面積七萬多平方公里,數據顯示,這不到整個廣東省土地面積的一半。不過,巴拿馬的戰略位置卻十分重要,它連接着南北美洲的地峽,更是地處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大洋溝通的咽喉要道。眾所周知的巴拿馬運河,是全世界最為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也是巴拿馬最為響亮的國家名片。
事實上,這個因橫貫兩洋的運河而聞名的國度,早在100多年前就與中國結下深厚的歷史淵源,更與廣州花都有着不解之緣。
儒林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55年,花縣(即現花都區)巴拿馬華僑人數已近8 0 0人,十年之後,這一數字翻倍。到19 8 6年,花縣(即現花都區)巴拿馬華僑的人數為36659人,約為三十年前的45倍。
淵源
35%的(巴拿馬)人口可以在他們的家族譜系中找到中國人的血緣
1850年,由於對外聯絡運輸的需要,一家美國鐵路公司和當時巴拿馬所屬的哥倫比亞政府簽訂合約,成立巴拿馬鐵路公司,準備建設一條橫貫巴拿馬地塹的鐵路。
有史料記載,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最早的一批華工被送至巴拿馬,他們多從廣東、福建兩省招募,經香港、澳門的海路輾轉前往。但由於海上生活條件惡劣加上傳染病的影響,他們當中的大部分,撐不到抵岸便死於途中。
一般認為,中國人最早抵達巴拿馬是在1854年的3月30日。他們是契約華工,被送到巴拿馬修築鐵路,而其中大部分人為廣東籍。
1854年4月1日的《巴拿馬先驅報(Panam aH erald)》對此曾有如下記載:“‘海巫號’帆船船長G .W.Fraser和D orrance醫生載運705個華工從汕頭出海,經61天的航程於昨日中午抵達港岸。‘海巫號’此行順利,尤其是成功地載運了華工,航程中僅11名華工死亡。安抵港口的有701名,4名傷殘。全部是男性華工,看起來身體狀況良好。據瞭解,這些華工在航行途中表現非常良好。”
有史料稱,到這一年,運送至巴拿馬修築鐵路的華工實際已達4000人。
1855年2月,凝聚着無數華工的汗水和鮮血,橫貫美洲大陸的巴拿馬鐵路正式通車。鐵路工程施工及竣工之後,選擇定居在巴拿馬的華人便自然成為第一代巴拿馬華僑。不過華人與巴拿馬的聯繫並沒有就此止步。
事實上,交通的便利使得巴拿馬與外界的溝通變得更多。根據1861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巴拿馬城居民當時尚未超過1萬人,但在1855年至1859年四年之間就有19.6萬名勞工旅客經過巴拿馬。
作為去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中轉站,此時的巴拿馬迎來一個移民小高峯。據記載,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中轉過程中留在巴拿馬的華工多達25000人,而滯留在巴拿馬的華人約有兩萬人。這一批華人和第一代華人一起,組成了巴拿馬華人的基礎和主體。
與巴拿馬鐵路的修築一樣,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工程裏也少不了華工的身影。自1880年1月運河開始動工,到1914年8月正式通航的三十多年間,儘管法國和美國先後掌控運河的主導權,但無數華工在其中從事的是挖土鑿渠的工作。
史料記載,“(1888年)廣東客民赴役(指華工參加開河工程)者兩千人”,“(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法國公司)又陸續運去幾千名華工開鑿巴拿馬運河”。20世紀初,美國繼續“該處開河,華民眾多”。
清廷《外務部檔》記載稱,1906年美國所屬巴拿馬運河局從南洋文釐拿埠首批運進2500名華工開河。粗略估計,先後有近萬名華工奔赴巴拿馬,為運河開鑿貢獻出力。
公開資料顯示,1910年1月16日(清宣統元年十二月六日),清政府與巴拿馬政府建立“領事級外交關係”。
1992年8月27日,巴拿馬市政府頒佈第四十三號決議文,為了表彰華人社團及早期華工的貢獻,將推動設立一個有關華工修築巴拿馬縱貫鐵路和運河工程的紀念碑。
2004年,巴拿馬僑社在中巴兩國政府支持下,籌資在運河邊豎起“華人抵達巴拿馬150週年紀念碑”。同年,巴拿馬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3月30日定為“華人日”。
20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100週年之時,巴拿馬的華人向運河管理局捐贈一艘“海巫”號帆船模型。160年前,首批契約華工正是乘此舷號船抵達巴拿馬,由此開啓華人百年的移民史。
據官方數據統計,目前,巴拿馬的總人口有370多萬。其中,華人約佔5%,總人數為15萬。而總人口中具有華人血統的,帶有中國姓的巴拿馬華人則至少有30萬人,佔到總數的近10%.據稱,“35%的(巴拿馬)人口可以在他們的家族譜系中找到中國人的血緣。”
僑鄉
現在巴拿馬的僑胞裏,花都人佔了大半
根據記載,當年前往巴拿馬當華工的人中,95%以上來自廣東省。
依託地理位置的相對便利,他們在簽訂合同之後,會先去香港或澳門,再乘船渡過太平洋抵達巴拿馬。在當地憑藉賣苦力或是農墾維持生活,經過祖祖輩輩的辛勤耕耘,他們便在巴拿馬安定下來,成為華僑的中堅力量。
如今,若將巴拿馬當地的華人總數按15萬計,那麼這當中又約有近10萬人為廣州花都(原花縣)人。因為村中幾乎家家户户都有在巴拿馬的親戚,花都的一些村子至今仍有“巴拿馬村”的別稱,花山儒林村、獅嶺旗新村便是其中的代表。
走進儒林村、旗新村,隨便找個村民問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巴拿馬親戚。據村民統計,在巴拿馬的花都旗新村後代多達兩三千人,數字比本村户籍還多,且多是青壯勞動力。
儒林村,原稱滿鄉儒村,“滿鄉者,眾多也;儒者,讀書人也。”村莊位於花都區花山鎮羣嶺南麓,距花都中心城區仍有十多公里。花山地區“俱各層巒疊嶂,鳥道崎嶇,止有平嶺一隅稍為平坦。”
儒林村恰巧地處這平坦的“一隅”,有着適宜農耕的天然條件。村內道路兩旁,隨處可見大片的玉米地與農田。不甚發達的公共交通,讓儒林村倒也顯得安靜閒適。
根據村委的記載,儒林村村民出國的歷史已逾百年,目前村內記錄在冊的港澳及海外僑胞超2000人。儒林村最早出國的村民,是於光緒十六年(1888年)前往巴拿馬從事運河開鑿的朱錦榮,他也是原花縣最早移民巴拿馬的華僑之一。
運河通航前後,一部分在巴華人憑藉出色的經營頭腦和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在當地開展起自己的生意。史料載,1909年出使美國、墨西哥、秘魯和古巴的大臣伍廷芳曾於上書奏摺中稱,“(20世紀初)華僑在該埠(巴拿馬城)貿易約三千人,商多工少,營業頗稱發達”。1910年,巴拿馬至科隆運河一帶,華人店鋪約有300家,零星散處各埠者,有3000餘人。
自此開始,前往巴拿馬的華僑也逐漸增多,有華僑認為,當時即為移民最盛之時。而儒林村的多位華僑也藉此東風,奔赴異鄉開拓。
而到了華人抵達巴拿馬百年後的20世紀50年代,華人後代們將經營的範圍再度拓寬,除了勞工、農工或是零售商業,巴拿馬經濟的其他領域,都逐漸有人涉足,這再度掀起外出闖蕩的熱潮。儒林村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55年,花縣(即現花都區)巴拿馬華僑人數已近800人,十年之後,這一數字翻倍。到1986年,花縣(即現花都區)巴拿馬華僑的人數為36659人,約為三十年前的45倍。
據巴拿馬華人工商總會會長張德泉介紹,他本人也是花都花山鎮人。1976年,高中畢業不久,還未滿20歲的他就追隨父親及祖輩們的腳步,離開家鄉,途經香港,在親戚的帶領下到達巴拿馬。當時他的祖父一代已在巴拿馬打拼多年,擁有自己的事業,而父親也已在巴拿馬立足。有了自己的生意後,他便長居在巴拿馬,在當地成家立室,成為典型的巴拿馬華僑後代。
“現在巴拿馬的僑胞裏,原籍花都區的應該佔了60%到70%.我們都是一個帶一個,在巴拿馬那邊穩定自立之後,又將親人帶過去,親人再帶親人,就這樣,慢慢人就多了起來。”張德泉説。
與百年前的契約工不同,出身花都的華僑們利用親緣,通過親幫親、鄰幫鄰的傳統一帶一模式,實現着自己的移民計劃。“非常普遍,我們都是這樣的,我舅舅就帶了他老婆那邊的人到巴拿馬。”一位親戚在巴拿馬的村民告訴南都記者。
歸根
華人華僑有了積蓄後,會提前在村裏蓋好樓房,等過幾年便回來養老
“村裏最熱鬧的時候應該是清明時節,那個時候很多平時在巴拿馬的華人華僑都會回來祭祖,比過春節還要熱鬧。”儒林村民林先生(化名)稱。
“總要落葉歸根。我的奶奶90歲了,還是堅持要從巴拿馬回來,説花山鎮的老家才是家。我們幾個孫輩也遵照以前祖輩父輩的傳統,現在在家裏蓋了樓房。清明時節一定會回來看看的。”張德泉説。
在現在的儒林村,隨處可見新砌的樓房。三層多的小樓,外牆鮮豔,雕花精緻,頗有氣派,但往往大門緊閉,貼了許久的楹聯,字跡微褪,失了膠的一角在風中輕輕飄舞。門前的田地裏,樹苗瘋長,似乎很快,就要與門框齊平。
村民們説,這些房屋的主人大多是在巴拿馬當地的華人華僑。他們往往很早就前往異鄉打拼,現在有了積蓄之後,會提前在村裏蓋好樓房。等過幾年,他們便會選擇回來養老。
“我是從小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我的叔叔和姐姐在那邊(巴拿馬)。(一九)八幾年、九幾年的時候,廣東周邊還沒有現在發展得這麼好,村裏很多人就會到巴拿馬那裏去,因為工錢高,消費低。”林先生告訴南都記者。他叔叔一家已在巴拿馬生活多年,擁有自己的店鋪。前年,他生平第一次去了巴拿馬,在姐姐家裏住了兩個月,但是感覺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好。
“覺得還是廣州好。”林先生笑稱。據他介紹,儘管自己的家人長居在巴拿馬,但他們並不考慮終其一生呆在異鄉,“還是準備以後不想幹了,老了,就回家來。”
6月末7月初的廣州,天色漸晚,但空氣中的熱氣卻絲毫沒有散卻的意思。羅叔(化名)老兩口坐在屋前,看着電視乘着涼。他們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在巴拿馬。再隔幾個月,家中的老樓就要翻新,已經有黃澄澄的泥沙堆積在屋後。
“(兒子兒媳)十多年前就過去囉,過去做生意。”羅叔説,“偶爾也回來,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在那兒(巴拿馬)。我們老兩口不行,語言不通,生活不慣。”説着,羅叔擺了擺手,和阿姨對視一笑。
羅叔説,隔壁房屋剛翻新不久的兩家人,全家人連他們這一輩的老人,全都在巴拿馬生活。“但總是要回來的嘛,你看這不是修了屋。”羅叔説起來,並沒有羨慕的意思。
“注重‘根’,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巴拿馬華人工商總會會長張德泉説。“所以我們在巴拿馬那邊也開設有中文班,我們華人在家也教育小孩要説中文,弘揚中華文化。”張德泉説,自己的父親雖然離開了家鄉幾十年,但是在世時一直要求子孫後輩日後一定要會説中文。現在,他自己有了孫輩,也一直謹記老一輩的教誨,強調要學中文、説中文。
也正是基於這份難忘的鄉情,1995年,巴拿馬的華人華僑們籌資300多萬元人民幣,重新修繕村裏的儒林小學。
儒林小學現任校長盧校長介紹,據説儒林小學現在的校址即是當年華僑們讀書的“童子窩”。每當回到這裏,小時候讀書、玩耍的記憶便湧上心頭,因此他們在此地重新建了一座四層高的教學樓。二十多年來,每當他們回到村裏,總要來學校看看,合影留念。
現在,儒林小學已經成為華僑孩子們學習中文、接受中華文化薰陶的最重要場所,學校裏有專門的國學課程。據盧校長介紹,最多時,學校裏有過近30個巴拿馬華僑的孩子回來就讀。今年校內總共還有8個巴拿馬華僑孩子,下一年,至少有兩名孩子將入讀儒林小學。
據他介紹,這些出生在巴拿馬的孩子,由於打小便接受了巴拿馬的教育,回到中國時,普通話往往説不順溜,更不要提認識漢字了。學校一般都會安排他們在低年級就讀。不過好在孩子們年紀小,學東西快,很快便能進入狀態,和同學們打成一片,聽説讀寫都不成問題。
有的孩子幾乎是一出生就被送回國。在儒林小學就讀的小坤今年10歲,他在出生三個月後就被父母送回到爺爺奶奶身邊,現在他可以用很標準的普通話介紹自己。
還有的孩子,儘管仍將在巴拿馬繼續接受教育,但因為父母希望他們學習中華文化,便會將他們送回來一陣子,學習基本的中文之後再回去上學。
據盧校長介紹,前兩年,也曾有父母將已經在巴拿馬上初中的孩子送回來,專程學習。“雖然孩子一開始有些不樂意,但這一年的學習還是很快樂,讓他們烙下傳統文化的印記,把愛鄉的情懷傳遞給孩子。”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國內變得越來越好,我每一次回來,都能看到家鄉的變化。”張德泉説,“中國和巴拿馬正式建交,無論是對於我個人,對於我們僑胞的來來往往,還是對於公司、國家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來往會變得更加方便。”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顧慧敏
南都漫畫:張建輝
(2017-07-09)
中新社巴拿馬城6月25日電 題:探訪巴拿馬中巴公園
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從巴拿馬城沿着泛美公路向西,跨過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入海口上的美洲大橋,就從南美洲進入了北美洲。下橋右轉,就是這裏的中巴公園和華人抵巴150週年紀念碑。
公園不大,卻特色鮮明。紅柱黃瓦的中式牌樓坐東朝西,遙對三萬裏之外、大洋彼岸的中國。牌樓頂上是雙龍戲珠,下方一對漢白玉獅子鎮守。重檐攢尖頂八角亭靜靜立於樹蔭下。
在橫跨巴拿馬運河太平洋入海口的美洲大橋西岸,有一座中巴公園和“華人抵達巴拿馬150週年紀念碑”。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亭邊是約十米高的方碑。碑身之上,以白底黑字、中西雙語寫着“華人抵達巴拿馬150週年紀念碑”。
1854年3月30日,705名華工搭乘“海巫號”帆船來到這塊土地並參與兩洋鐵路修建。由於當地報章作出報道,他們成為有史可查的首批抵巴華人。2004年,當地僑社在中巴兩國政府支持下,籌資在運河邊豎起紀念碑,建成這一紀念公園。
這裏風景獨好,可憑欄遠眺車輛穿梭的美洲大橋,亦能一覽運河入海口的往來船舶及繁忙的和記黃埔與長榮碼頭。
2004年,巴拿馬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3月30日定為“華人日”,以表彰華人對巴拿馬所作的巨大貢獻。中新社記者 餘瑞冬 攝
加德洛在這個好位置販售旅遊紀念品已20多年,見證了13年前公園和紀念碑的落成。通過看新聞,他已知道中國與巴拿馬宣佈建交。他説,這對巴拿馬的就業、投資都是利好,能幫助巴拿馬經濟再度啓航。
同樣在2004年,巴拿馬國會通過決議,將每年3月30日定為“華人日”,以表彰華人對巴拿馬所作的巨大貢獻。目前,在巴拿馬生活着大約20萬華僑華人。
“華人大部分來自廣東,當年曾幫助巴拿馬挖建運河。”加德洛説,“他們很勤勞,而且現在很多巴拿馬人都有華人血統。”
他説,如今每週至少有兩輛旅遊大巴的遊客會來到中巴公園參觀,所以“生意還不錯”。
説話間,又一羣遊客來到這裏。一攀談,原來導遊娜依和她的女兒阿麗桑德拉也有華人血統,阿麗桑德拉的曾祖父便是華人。
娜依説,中巴公園和紀念碑已成為其所在旅行社的固定景點之一。自己帶遊客來這裏時,會講解華人在巴拿馬參與修建鐵路及運河等歷史。這裏也能幫助遊客更全面地認識巴拿馬。
娜依指着身旁有些害羞的阿麗桑德拉説,自己的女兒小時候一看便是華人面孔,去華人商鋪時很受歡迎,也因此得到不少糖果。
“中巴建交,我們當然歡迎。”娜依説,女兒鍾情中國的書法、武術,但還沒去過中國,“她很希望去那兒看一看”。
“這兒的華人已經和巴拿馬人融合在一起。在我看來,中國人就是兄弟姐妹。”娜依笑着説。(完)
(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