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北口岸旅客通關(拱北邊檢站供圖)
中新網珠海9月10日電 題:站在“一國兩制”交匯點,看口岸邊檢如何守護兩地民心
作者 李京澤
清晨6點,位於珠澳邊界的拱北口岸響起哨音,伴隨着“咔咔咔”的關閘開啓聲,排着長隊的旅客有序進入,其中有穿着校服的學生、提着摺疊自行車的青年、也有去珠海吃早茶的澳門老人、扛着行李的商販……他們多數人過着往返於珠海和澳門的雙城生活。
這些口岸常客為國門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果沒有“中國邊檢”的牌子和查驗環節,這裏更像一個大型的城市公交樞紐,人員形形色色,往來間散發出“煙火氣”。
石淑亞在拱北口岸(拱北邊檢站供圖)
拱北口岸位於珠海市東南部,因毗鄰澳門,被稱作“一國兩制”的交匯點。2019年,這裏的客流總數達1.45億人次,超過全國出入境人員總量的五分之一,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
珠海邊檢總站拱北邊檢站處突隊民警石淑亞在這裏工作了30年,她的工作包括維護口岸限定區域秩序、打擊違法犯罪等。早些年設備沒有那麼先進,她最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喊”。人聲嘈雜,有人詢問要喊,維持秩序要喊。漸漸的,同事口中的“亞姐”成了“啞姐”,原來愛好唱歌的她一開口大家覺得像那英,現在更像田震。
不同階段她喊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同樣是開關的清晨,現在,為維持秩序她喊“不要跑”,但在6年前,這句話不如“鞋子掉了不要撿”更適合口岸的情況。那時很多內地人在澳門打工,企業嚴格的時間限制需要他們在兩地實現無縫換乘,“不要跑”對他們來説可能意味上班遲到,進而是一天無償的勞動。為了便利這一羣體,經上級批准,拱北口岸2014年實施延關措施,從早7點晚24點,延長至早6點晚1點。
“口岸的工作就是這樣,為了給兩地民眾提供便利一改再改。”石淑亞見證了幾十年的變化,隨着國家陸續出台CEPA(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自由行”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拱北口岸年客流量從澳門迴歸當年的3000萬到2014年突破1億人次並持續上漲至今,期間查驗大廳幾度擴建,自助查驗通道連年擴充。
歐陽軒乾與同事交流(珠海邊檢總站供圖)
如此繁重的查驗任務,需要不斷升級的邊檢查驗系統保障,這離不開技術人員的支撐。珠海邊檢總站技術保障隊警務技術一級主管歐陽軒乾先後參與了20餘次邊防檢查系統的改造升級,近30個應用軟件的研發,是幕後戰士中公認的技術先鋒。被稱為“24小時客服”的他,服務範圍涉及全國各邊檢口岸。
拱北口岸客流量激增也給旅客身份核驗出了難題,其中雙胞胎互換證件過關尤為讓移民管理警察煩惱。對此,歐陽軒乾帶領技術團隊將雙胞胎信息錄入後台系統,當疑似人員出入境時,系統會提示檢查員進一步核驗。
對於石淑亞來説,客流的變化使她面對的警情更加繁雜。小到幫旅客找錢包、手機,大到處理打架鬥毆,押解嫌犯,她30年的工作片段裏有説不完的關於口岸人的故事。為了處理這些突發事件她隨身攜帶一次性手套、防割手套、橡膠手套,陪伴她20年的哨子依舊聲音清脆。
她存儲着過往常客的信息,多年積累成了牽掛。當年往返兩地的學童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走上學童通道,進入石淑亞的視線範圍便會放心離去。因疫情好久未謀面的澳門老人腳步蹣跚也要穿過人羣在石淑亞站崗的地方短暫停留,有空時她會與老人聊幾句,用粵語告訴老人他又瘦了。
“兩地同胞本就是一家人,到了口岸我們邊檢多做一點,他們家的感覺便多了幾分。”她説。
與石淑亞促進珠澳兩地民心相親的目標相一致,歐陽軒乾不斷通過技術手段簡化通關流程,讓旅客往返如回家般便捷。2018年,在珠海的另一個“一國兩制”交匯點—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他參與研發的系統使“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查驗模式得以實行,旅客“回家”的路又提速不少。
經過1800個日夜的研發,數萬次試錯,20餘萬次壓力測試,歐陽軒乾和團隊在港珠澳大橋口岸入境大廳打造了“最窄分界線”,在通過一方邊檢部門查驗放行後,旅客僅需向前一步就可以跨過10公分左右的分界線,直接接受另一方邊檢部門的查驗,通關時間縮短至30秒。
“這不僅是技術的創新也是制度的創新,台並台,肩並肩,是‘一國兩制’的深刻體現。”歐陽軒乾説,技術團隊下一步將研發更加便捷的通關模式,讓旅客的通關體驗更好,用科技創新促進兩地深度融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