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中旬至1990年2月下旬,兩個多月內,時任山東省總工會領導組織機關幹部圍繞保持全國政治形勢穩定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和協調發展兩件大事,連續組織三下基層調查研究,為困難企業和職工“送温暖”,進一步促進了全省職工隊伍穩定,保證了企業改革深入開展。
筆者時任山東工人報社業務領導,親歷“三下基層”,採訪了時任省總主要領導、機關部室負責人和相關企業的部分幹部職工,並撰寫了題為“三下基層”的新聞稿,《人民日報》於1990年5月7日予以發表,在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全總高度重視,為使“送温暖”活動經常化、制度化和社會化,1994年在總結各省經驗的基礎上,拓展明確為“送温暖工程”(《中華全國總工會七十年》笫585頁),全國各級工會至今持續開展。
當時,“三下基層”的簡況是這樣的:
一下基層——摸情況。自1984年10月至1989年底5年間,山東各地貫徹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決定》和《企業法》等,深化企業內部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出現了部分停產、半停產企業和生活困難職工。為摸清這一底數,省總工會於1989年12月中旬,從機關各部室抽調40名幹部、分15個調查組赴各地市,與當地工會幹部一起,深入停產、半停產企業和生活困難職工家庭作了詳細調查。經半個多月調查,截至同年底,全省縣屬以上有停產和半停產企業401家(其中停產81家、半停產320家)。此次調查結束後,省總分別向省委、省政府和全總寫出專題報告,引起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撥款100萬元(其中省政府50萬、全總20萬、省總30萬),擬補助全省特困企業和職工。
二下基層——送温暖。1990年1月21日,農曆臘月二十,為讓特困職工過一個祥和的春節,省總抽調30多名幹部,組成14個慰問組,帶着省委、省政府及省總《致全省職工慰問信》和補助款,分赴全省停產、半停產企業特困職工家庭走訪“送温暖”活動,此次活動持續到農曆臘月二十九。各慰問組走訪慰問42個停產和半停產企業,32户特困職工家庭,將164.5萬元(含市地籌集的64.5萬元)生活補助款送到34163户困難職工手中。此次活動激發了困難企業幹部職工共渡難關的主人翁責任感。此後,各地相繼採取多種措施、廣開生產門路。截至1990年一季度末統計,全省縣屬以上停產和半停產企業有336家陸續恢復生產,佔停產半停產企業62.1%。
三下基層——促穩定。總體上看,當時山東政治形勢是好的,職工隊伍是穩定的。但也存在一些消極和不穩定因素。為了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全省政治形勢進一步隱定,1990年2月1日春節休假後,省總又從機關部室抽調40餘名幹部,組成15個組,三赴各市地調研,體察民情,有針對性地做職工政治思想工作。這次下基層歷時半月,於2月16日結束。各組深入52個企業,召開基層黨政工幹部、先模人物、班組長和積極分子等各類不同層次類型的座談會110多個,受訪人員1250多名,撰寫了靑島四方機車車輛等10份依靠職工辦企業典型經驗和《當前職工反映強烈的幾個突出問題》等2份內參報告,上報全總、省委和省政府,為上級領導決策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依據。
回憶“三下基層”的經歷,有以下深刻啓示:
一、基層單位,是工會組織的工作重點。基層企事單位是社會的“細胞“,是職工的載體。各級工會組織和工會幹部,只有深入基層,把基層作為工作重點,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工會的各項工作,協助黨和政府把重大方針政策和工作任務落實到基層,真正發揮工會作為黨聯繫職工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政府的“夥伴”和“助手”以及社會的“支柱”作用。
二、維護權益,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工會作為羣眾組織,必須把維權擺在重要位置。為此,工會組織要把維權作為“第一工作”,工會幹部要把維權作為“第一要務”。各級工會組織和工會幹部,只有堅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勇於和善於為職工説話,多為職工辦實事、好事,才能得到職工信任和擁護。
三、調查研究,是工會幹部的基礎技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工會幹部只有學會調查研究,掌握其技能、方法和技巧,這是工會幹部必須熟練的一項基本功。只有熟練掌握這門學問,才能瞭解到職工實情,想職工所想,急職工所急,幫職工所需,把工會工作做到職工心坎上。
四、以人為本,是工會工作活力之源。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因此,工會工作只有以人為本,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引領,積極調動職工的創造性和主人翁責任感,充分發揮他們在改革和建設中的聰明才智,才能真正增強工會工作的活力,也才能真正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黨領導全國人民治國理政、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應有的作用。
(作者簡介: 鄭統和,曾先後任省總工會辦公室秘書、副主任,山東工人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山東工人報社總編輯,省總工會工運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