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網軍評:為了眼前有航母,美國已放棄未來

本週,新冠病毒作為對全球影響最大的事件,又讓更多國家的軍隊體會到了防疫不嚴帶來的嚴重後果,尤其是法國海軍唯一的核航母也受到疫情的重創。但在面對疫情衝擊之時,感到最為惶恐的軍隊無疑還是目前新冠疫情最為嚴重的美國。疫情在軍事上的衝擊加上美國對於本國經濟和科技力量的擔憂和焦慮,在本週的一系列新聞事件中以不同的方式得以體現。

航母力量的“寅吃卯糧”

本週,在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羅斯福”、“里根”、“尼米茲”號三艘超級核航母上先後發現艦員感染新冠病毒之後,又有另一艘航母慘遭新冠病毒的戕害——法國海軍“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根據法軍的説法,在“戴高樂”號航母編隊中已經檢測的2300名水兵中,有1081人被確診新冠病毒陽性,染病率高達40%,遠超以疫情嚴重著稱的“鑽石公主”號郵輪。

雖然“戴高樂”號航母自動化程度較高,但其編隊整體的感染嚴重程度甚至比“羅斯福”號還要高

在之前的不少新聞中,媒體都直接將這些感染病患全都歸咎於“戴高樂”號一艘航母上,實際的情況則可算是更好也更遭,因為這一感染數字並非“戴高樂”號單艦的感染數字,而是包括“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地平線級“騎士保羅”號驅逐艦、喬治·萊格級“拉莫特·畢蓋”號驅逐艦以及“索姆”號艦隊油船四艘船湊在一起的感染病例,這意味着“戴高樂”單艦的情況會稍好一些;壞消息麼……自然是這四艘戰艦都有新冠病毒,等於法國海軍的核心主力艦隊面對新冠病毒也全軍覆滅了。

法國海軍規模較小,這一輪疫情基本將其核心艦隊給“殲滅”了

不過相比於習慣了沒有航母的法國,這一輪疫情中受傷最重的依然是美國海軍。一方面,已經癱瘓在關島的“羅斯福”號航母上的疫情日益嚴重,按照美國海軍4月16日發佈的消息,“羅斯福”號艦上已經完成了94%艦員的新冠病毒檢測,其中660人確診陽性,1人死亡。在完成測試的4580名艦員中,有4059人已經上岸隔離。由於確診人數遠大於關島上各家醫院所能提供的牀位數,患病美軍中只有6人入院治療,其餘人員主要還是以隔離為主。

儘管疫情極為嚴峻,“羅斯福”號上接近15%的艦員因為感染被隔離治療,美軍仍然希望“羅斯福”號航母能夠在結束隔離後恢復海上部署。目前“羅斯福”號航母已經開始了對航空母艦的全面消毒,為下一步恢復航母部署做出準備。

關島美軍已經開始上艦消毒,雖然消毒方法依然很落後

不過從美軍緊急為另一艘部署在西海岸的核航母“尼米茲”號開始做出航準備來看,美軍自己也認為“羅斯福”號在短時間內返回部署狀態的可能已經不大。作為備份的“尼米茲”號目前的出航準備已經接近尾聲。該艦在今年2月21日剛剛結束在西海岸的訓練任務,停靠華盛頓州的布雷默頓海軍基地進行修整,4月初才開始召回所有艦員重新登艦,並進行出航準備。

有了“羅斯福”號因病淪陷的經驗教訓,“尼米茲”號在準備過程中着重增強了對新冠肺炎的檢測防護,因此儘管在登艦過程中也出現了艦員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的情況,但並未引發更加廣泛的傳染事故,而美國海軍為了保障執行部署艦船安全才採用的岸艦隔離14天的決策,雖然延長了航母的備航時間,客觀上還是避免了“尼米茲”號航母也因為感染失去戰鬥力。目前該艦的岸艦隔離時間即將達到14天,理論上在4月20日前後就能正式出港。

“尼米茲”號上的防疫工作比“羅斯福”號要好上不少

不過對於航母打擊大隊而言,能出港並不等於能夠戰鬥,由於在之前的訓練部署中“尼米茲”號承擔了美國海軍第125艦載戰鬥機中隊F-35C戰機的上艦訓練和西海岸艦隊補充中隊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工作,因此該艦第17艦載機聯隊中就有一個F/A-18E中隊和一個F/A-18F中隊沒有和航母隨行,這無疑會導致恢復原編制的航母無法發揮其全部的作戰性能。在一般情況下,美國航母會利用從西海岸航渡到西太平洋過程中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艦載機部隊進行一輪合練,但如今西太平洋水域的“航母空窗”之下,美軍高層對於“尼米茲”號航母的急切要求,很有可能會讓該艦的恢復訓練大打折扣。

從4月15日拍攝的照片看,“尼米茲”號上的準備工作仍在繼續,似乎還有不少遺留工作

這種“只要航母跑,管它好不好”的狀態不止體現在“尼米茲”號航母上,正在處於部署階段末期的“杜魯門”號航母也遭遇了相似的要求。該艦自2019年9月開始執行部署至今,雖然有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一直在船廠內搶修故障,但其部署時間目前也已經接近230天左右,原本應該在穿越大西洋後回到美國東海岸結束部署。然而在本週,美國海軍第2艦隊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都表示“杜魯門”號航母打擊大隊應該繼續維持在海上部署的狀態。

為了繼續在海上執勤,4月15日,“杜魯門”號又進行了一次海上補給

這其中第2艦隊的考慮還有些道理:一是作為大西洋方向上唯一的航母機動兵力,“杜魯門”號“已經進入了一個應該準備好在任何時刻進行部署和做出反應的時期”,二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美國本土的時候,“杜魯門”號在東海岸的母港諾福克港也有108例確診病例,早已不再安全。與其讓航母在靠岸後艦員下船被感染讓該艦也失去戰鬥力,繼續漂在海上做一艘“末日孤艦”反而不算是壞主意。

不過參聯會的想法就明顯帶有官僚主義的氣息。參聯會主席表示將“杜魯門”繼續留在海上的原因是美國必須“在眼下至少保持兩個航母打擊大隊處於部署狀態”,而一旦“尼米茲”號順利出海,“杜魯門”號即可回港修整,美國處於部署的航母數量依然會是兩艘——“杜魯門”和“尼米茲”兩艘航母分佈在美國的東西海岸,針對的威脅和所能部署的水域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在五角大樓高官的眼裏,只要賬上有兩艘航母,甭管他們在哪,似乎應對當下的威脅就能高枕無憂。

也許參聯會的官員也搞不清楚東西海岸之間的差別

靠着提前預支“尼米茲”號航母的部署,美國海軍以一種“寅吃卯糧”的手法基本解決了目前的航母空窗,至於其對美國航母部署週期造成的後續破壞,一時半會兒雖然沒人關心,但美國海軍終將為這一輪防疫不力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

核威懾的“真假擔憂”

除了常規作戰力量的捉襟見肘,美軍的戰略核威懾力量在本週也有些重要且具備象徵意義的事情。這其中頗具象徵性意義的一件事,就是美軍在第二島鏈上最重要的軍事基地——關島上戰略核打擊力量的變化。

本週一的4月13日,美軍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進行了一次兵力展示,包括5架具備核打擊能力的B-52H戰略轟炸機、6架KC-135空中加油機,一架美國空軍RQ-4“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一架美國海軍的MQ-4C“海神”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以及一架美國海軍MH-60S直升機在關島跑道排成縱隊,以“大象漫步”的形態進行展示。B-52H一方面是美國空軍在第二島鏈上發起遠程常規攻擊以及“空海一體戰”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是美國“三位一體”戰略核打擊力量的重要一環。正因如此,這次行動展示了駐關島美軍不可小覷戰略轟炸機力量,也是美軍戰略轟炸機繼3月27日派出兩架B-52H靠近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美國空軍對西太平洋的潛在對手的又一次力量展示行動。

不得不説,比起一串轟-6K,一串B-52的畫面效果更震撼

然而就當媒體剛剛感嘆於美國空軍遠程轟炸機的強大,以及其對於西太地區對手造成的巨大壓力的時候,美軍的神奇操作令事情發生了180度的轉彎:4月17日,美國空軍從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5架隸屬於第5轟炸機聯隊的B-52H轟炸機,分成兩批,一路向東返回了北達科他州的邁諾特空軍基地。這種“裝完X就跑”的操作,意味着關島美軍基地內目前已經沒有任何戰略偵察機,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空軍力量也出現了“空窗”。

“裝完X就跑”是筆者能想到的唯一形容這件事的詞

美國戰略空軍匆忙撤離關島的行動多少有些詭異,其原因也不甚明瞭。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是美國目前在西太平洋條件最好的幾個空軍基地之一,但美軍戰略轟炸機從2004年持續出現在關島以來,並沒有一支部隊常駐於此,而是從本土的轟炸機部隊中組建特混轟炸機部隊到關島執行輪流部署,每支部隊的部署時間都是6個月。

此前就有傳言説美國戰略空軍有意縮短部署週期,但如果是部署上的調整,那麼美軍應該會安排其他的轟炸機部隊進駐關島用來接替。然而截止目前,美軍並未向關島調遣替換部隊。而如果是因為“羅斯福”號航母上的新冠病毒引發美軍撤離關島,則理論上美軍應該連包括空中加油機在內的各種飛機全部撤離……不管怎樣,趕上美國海軍西太平洋無航母可用的時刻,關島美國戰略空軍力量的突然“消失”,無疑在戰略上給人以更加豐富的遐想,而對於美軍中那些關注美軍在亞太與中國常規與戰略軍事力量均衡的人,這一時刻會有不安也毫不意外。

畢竟解放軍的戰略值班核打擊力量已經要開始發揮作用了

美國對於中國軍力的不安,本週在戰略核武器領域裏還有另一個老生常談的例子。3月15日,美國國務院發佈《2020年軍控遵約報告》摘要,指責中國未遵守暫停核試驗、導彈防擴散承諾,並對中國履行《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報告提出質疑。甚至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聲稱“中國很有可能即將在新疆核試驗場實施小當量的核試驗”。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進行了嚴厲駁斥,而在反駁之中,有一句對於美國方面態度的描述頗為到位:“反觀美方,近年來美方在《核態勢審議報告》中明確表示不會推動批准條約,甚至聲稱如確有必要將恢復地下核試驗。國際社會應該高度警惕美方這種危險動向,敦促美方改弦更張。 ”

這種沒有任何證據的“理直氣壯”,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陰謀論的論調

全面更新戰略核武庫,這正是美國軍隊最近幾年正在緊密籌備和醖釀的重要軍事準備之一。由於美國面前核武庫裏的裝備大多數裝備於冷戰末期的20世紀80年代,部分諸如“民兵”導彈這樣的裝備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這些裝備在今天的同類武器中仍屬先進,依舊可以比較好的完成戰略核威懾任務,但其裝備本身已經接近到壽,亟需耗費巨資研製採購新裝備加以替換。

雖然美軍的軍費世界第一,但短時間內研製和採購一大批戰略核武器依然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計劃研製建造的新一代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即使一切順利、毫不超支,在不考慮艇上下一代潛射洲際導彈研製的情況下,也要花費1000億美元;165架B-21轟炸機的採購按照目前樂觀的設想,單價也高達5.5億美元;下一代採購的642枚洲際彈道導彈每枚至少需要1億美元;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的成本也不會低於次數……在需求更迫切的美軍常規武器也要吞噬海量軍費的情況下,這些採購了大概率也不會使用的核武器的研製裝備必要性,自然也需要更加充分的理由加以證明。而“應對中國”無疑是各種理由中最為充分的一條。

美國下一代核威懾裝備的共同特點,就是都很費錢

解放軍在過去十幾年中確實對本國的核武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升級,一方面將中程彈道導彈從傳統的核威懾武器升級為具備打擊航空母艦在內各類目標的中程精確制導常規武器系統,另一方面雙管齊下,在升級原有東風-5系列井射洲際彈道導彈的同時部署更多的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使我國在核武庫總規模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大幅度增強了對美戰略核威懾力量的規模和質量,使其在面對具備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時候仍然具備可觀的戰略威懾能力。這讓美國的核武庫更加不可能形成起針對中國有單方面碾壓優勢的局面,也讓美國對於進一步升級本國核武庫有了正當的需求。

某種程度上,正是美國在戰略核武器領域種種試圖突破條約,打破現有戰略核力量平衡,建立美國佔據絕對有事的戰略核力量等一系列試探舉措,加上美國一貫以來“以己度人”的戰略思維定式,才會讓美國不惜編造謊言,為本國在戰略核力量上的更新升級“開路”。

上世紀90年代美國戰略核力量“獨步天下”的美好,至今仍然有不少美國人希望重現

這樣的故事不僅發生在美國對中國的評估中,也出現在美國對俄羅斯的推測裏。同樣還是15日,美國太空司令部表示,俄羅斯當天試射一枚反衞星導彈,是繼今年早些時候用衞星“抵近觀察”美方衞星以後,再一次展現對美國“太空利益”的“威脅”。雖然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早已不具備在太空與美國展開軍備競賽,但對於2019年8月正式組建太空司令部,12月批准組建太空軍的美軍而言,為本國發展太空軍事力量,甚至實現太空軍事化的最好藉口,自然就是讓自己的對手看起來也一樣可怕。

不管是對中國的胡編亂造,還是對俄羅斯的橫加指責,美國軍方的這一系列舉動歸結到最後,依然是要為本國下一階段在核武器和太空武器領域的相關行動製造更加充足的理由。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在戰略核力量上依舊明顯落後於美國的大國而言,按照自己的節奏做該做的事,依然是應對美國咄咄逼人挑戰的最佳方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58 字。

轉載請註明: 觀網軍評:為了眼前有航母,美國已放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