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重污染頻髮根本原因公佈: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

中國公佈京津冀區域重污染頻髮根本原因: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

中新社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29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3年集中攻關,弄清了大氣重污染成因和來源。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11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總體來説,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2017年4月,在國務院第170次常務會議上,確定設立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3年來,295家科研單位、包括20位院士在內的2903名科技工作者集智攻關,探索形成一批關鍵技術突破,產出了大量直接支撐打贏藍天保衞戰的重要研究成果。

趙英民説,攻關項目從污染物排放、化學轉化、氣象條件、污染傳輸等4個方面,全面闡明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

一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的50%以上,部分城市超出80%-150%,是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

趙英民説,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高度聚集重化工產業,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了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單位國土面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另外,秋冬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於取暖的原因,比平時額外增加大約30%的排放量。

2018-2019年秋冬季的PM2.5(細顆粒物)來源解析表明,工業和民用散煤、柴油車對區域PM2.5的貢獻分別為36%、17%和16%,是重污染的主要來源。在工業源中,鋼鐵焦化行業的貢獻最大,其次是水泥行業。

二是大氣中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高,導致大氣氧化性總體處於高位,是重污染期間PM2.5二次組分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

三是不利的氣象條件導致區域環境容量大幅降低,是重污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

四是重污染期間區域傳輸對各城市PM2.5的貢獻率約可達35%-50%。對北京PM2.5平均貢獻率45%左右,個別過程可達70%,污染物主要沿西南、東南和偏東3條通道向北京傳輸。

“治理污染更多的還是針對人為排放”,趙英民説,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即便遇到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不會再發生重污染天氣。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組織重點開展臭氧複合污染控制科技攻關,支撐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進一步提升大氣污染治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6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津冀區域重污染頻髮根本原因公佈:污染物排放超出環境容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