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最深刻的錯誤認識是什麼?”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後來才發現自律者才會有自由。”
以前總覺得,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
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風流枉少年。
隨着閲歷的增加,會漸漸發現:每一個不自律的行為,都會給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人的本性難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
什麼是自律?
01
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情。
人是一種十分矛盾的動物,強大的惰性與巨大的潛力在體內共存。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十分懶散,做事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十足一個平庸之輩。
而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和強迫之後,不斷朝向一個目標努力,人的潛力才會被激發出來,顯現出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所以,要做到自律,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裏並不願意做、但對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來磨礪、調控自己的心性。
換句話説,就是要經常強迫自己進入狀態。
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這種自律行為就變成習慣,主宰着你的行為。
明代大學士徐溥自幼天資聰明,讀書刻苦。
少年時代的徐溥在私塾讀書時,一次老師發現他常從口袋中掏出一個小本本看,還以為是小孩子的玩物,後來發現原來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經典語錄,很是讚賞。
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裝黑豆和黃豆。
每當心中產生一個善念、説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
相反,若是內心有什麼不好的念頭,言行有什麼過失,便投一粒黑豆。
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反省並激勵自己。
漸漸黃豆和黑豆數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黑豆越來越顯得微不足道。
憑着這種持久的約束和激勵,他不斷修煉自己、完善自我,終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世間哪有那麼多心甘情願和心情愉悦的事?
除非是好逸惡勞,娛樂享受。
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可以説,世上的許多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
人必須強迫自己,才能將自身潛在的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都有習氣,矇蔽了自己的心,習氣和矇蔽越重,強迫自己就越艱難。
但別無他法,只有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強迫的磨礪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壞習氣,才能恢復內心的本來光明。
所以,多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情,能獲得意想不到的修為和成功。
02
不去做喜歡但不應該做的事情。
王陽明説:“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顆檢討自己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的慾望;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慾望,才能成就自己。
人最終的高度,取決於對自我要求的高度,這是一定的。
對自我有高要求,並嚴格去做,正是最好的自律。
明代王廷相任督察院左都御史時,在一次接見下屬張瀚時講了一個故事。
“昨天我乘轎的時候下起了雨,有個轎伕腳上穿着一雙新鞋,剛開始還小心翼翼地挑幹靜地方走,生怕踩進水坑裏弄髒了鞋。
過了一會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踩到泥坑裏,從這之後就再也不顧惜自己的新鞋了,什麼污湯泥水也滿不在乎地踩下。
究其原因,就是轎伕的鞋是新的的時候,只想着好好呵護它。
一旦踩到泥坑裏,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出現了:反正鞋已經髒了,我就不用小心翼翼了。”
王廷相感慨到:“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為什麼大家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現實中,卻很少有人做得到?
因為自律意味着你必須有所放棄,放棄自己的偏好,放棄自己的惰性。
你想要保持完美的體型,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和垃圾食品説再見;
你想要成為學霸,拿到獎學金,就不能半夜三更玩遊戲,談戀愛煲電話粥;
你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必須在業餘時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拒絕無益的社交聚會。
……
人唯做到以上兩件事,才是真正的自律,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與朋友們共勉。
來源:京博國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