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Daily-每日lns新資訊
當法棍遇上大列巴,會發生什麼?
前陣子,伴隨着網友們的激情創作 大列巴文學 一度成為了熱門話題,收攬了超過 2000 萬閲讀量。
列巴,產自俄羅斯,是俄語“麪包”一詞 хлеб 的音譯。
為了適應當地乾燥寒冷的氣候環境,經過長時間火烤製成。塊頭大,質地硬,充分體現了戰鬥民族的強悍特性。
是個需要用上特定機器進行切割的狠角色。
有人稱它是“食物界中的最強之盾”;有人説要在家裏囤一批“以備不時之需”;有人卻更關心“大列巴 vs 法棍,誰更硬?”
面對 21 世紀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沒有人敢於嘗試。生怕雙方碰撞產生的衝擊波太強,不晃會被撞到地上。
直到抖音博主“列巴哥”站了出來。
列巴哥並沒有一上來就硬碰硬,首先派出了核桃作為參照物,在對決的邊緣悄然試探。
被報以厚望的大列巴,前後耗費了兩下猛擊,總算敲碎了核桃堅硬的外殼。
圖源:抖音@德國小嶽(列巴哥)
至於另一位選手法棍,在手起棍落間,一錘就讓核桃粉身碎骨。
高下立判。
圖源:抖音@德國小嶽(列巴哥)
大列巴表示不服,挺身發起一輪攻擊。
一下、兩下、三下……只見法棍紋絲不動,笑看風雲,活脱脱一個隱世高手。不愧是你啊,一拳麪包超人!
圖源:抖音@德國小嶽(列巴哥)
“打夠了嗎?該我了。”終於,法棍説話了。
熟悉的一擊即潰,直接撕開對方防線,用實力宣佈本場勝利的最終贏家。
圖源:抖音@德國小嶽(列巴哥)
法棍 Baguette,全稱法式長棍麪包,深受當地人喜愛。用途豐富:可充飢、可防身、可裝飾、可送禮,是居家旅行必備良物。
傳言它誕生於拿破崙統治時期,是戰爭產物。
倒也不難理解,瞧這體長質硬的特性,跨時代完美兼容多種武器。
充分體現了法國人的浪漫。
而它本身,也是一件武器。
可掄打;
可突刺;
可格擋;
一個轉身,轉出了東方古國武林高手的風範;
一段移步,令羅馬帝國昔日的光芒重現當下。
路遇不平,扔出一根法棍,是法國人心照不宣的開戰暗號。
散落在街頭的玻璃碎片和殘缺麪包,無聲地講述了昨夜的交戰是多麼激烈。
有人説,如果讓法國人來拍《哈利波特》,只需要一部電影就能大結局。畢竟 ——
“羅恩,這玩意比魔杖好用多了!”
關於法棍的起源,還有另一個説法:社畜神棍。
那是遙遠的 1920 年,在一系列的工人維權活動之後,當地政府頒佈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包括了“不允許在 22 時至次日 4 時熬夜工作”。
本應喜大普奔的規則,落到麪包師傅們身上卻很尷尬。
為啥?
“我們做麪包,又要搓面又要發酵又要烘培,怎麼來得及?!”
習慣早上吃麪包的其他法國人也不幹了:“沒有面包,讓我們早餐吃啥?!”
沒辦法,只能縮減製作時間吧。
於是,一個只需要“麪粉、鹽、水、酵母”四種最基礎原料的麪包就誕生了。
做成長條棍狀,是為了加快烘培。
質地偏硬,是為了便於保存,哪怕你提前幾天買好,也不用害怕變味變質。
家中常備幾根,那是基本操作。
三代同堂的五口之家,按“車”為單位囤貨,也見怪不怪。
正因為家裏手邊總會出現,法棍的用途亦變得越來越多。
精神小夥用它當自拍杆,施展“腳藝人”的魅力。
高中學生拿它做登山杖,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當地的絃樂團,開始考慮將琴弓轉變成法棍的可能性,試圖讓“麪包和愛情”有機融合。
公園裏的板仔,早早改行成“棍仔”,旋轉跳躍 skr skr。
家裏的百葉窗壞了,也不用急於維修。結實硬朗的法棍,説不準比防彈玻璃還要牢固。
沒有人會再用按摩熱石這種老舊方法,熱敷法棍,外敷內服兩相宜,誰用過不説美滋滋。
除了豐富的功能,法棍還是土著們的身份象徵。
關鍵在於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