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氣神

人民網-人民日報

連續奮戰三天三夜,喉嚨沙啞,坐着就能睡着,但是聽到有人喊救命,馬上就往前衝;險情發生,跳下水去,用身體築起圍堰;水流湍急,衝鋒舟無法靠近救援,用繩子一頭綁住自己,將另一頭遞給受困羣眾……他們是民兵。在抗洪搶險中,大堤上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

入夏以來,在長江、淮河、巢湖“兩線並戰、大湖突圍”這場抗洪戰鬥中,安徽民兵牢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搶險救災,傾力發揮作用。

截至8月5日,安徽省軍區累計出動民兵152923人,投入機械設備383台套、衝鋒舟1460艘次、車輛2564台次,營救被困羣眾10865人,疏散轉移羣眾66968人,搶運物資919.63噸,搶通道路117.45公里,加固堤壩15.82公里,疏通河道6263米,封堵管湧644處,挖運土石38448立方米……

“家門口”的突擊隊

7月7日,皖南歙縣遭遇山洪突襲,2000餘名考生被迫延考。當天中午,安徽省軍區司令員劉孝華趕赴黃山督導搶險救災工作,與軍地領導專家交換意見後,一條條救災指令飛向救災一線。

兵貴神速!當天晚上,44名民兵連續奮戰6個小時鋪設2座應急浮橋,保障考生高考。次日清晨,當地師生驚喜發現2條“藍色飄帶”橫跨積水,直通考點,紛紛點贊“民兵真行!”

汛情就是命令,腳下就是戰場。安徽省軍區防汛“前指”指揮長、省軍區副政委南曉敏條分縷析,一口氣數出民兵參與搶險救災的多項優勢:本鄉本土情況最熟悉,就地就近救援最便利,保家護業利益最直接,持續戰鬥時間最長久,基幹民兵數量最龐大,聯繫服務羣眾最緊密,兵力動用程序最簡捷,動員集結行動最高效……

“挽弓當挽強,用兵當用長,聚集優勢方能成就勝勢。”劉孝華説,上半年,省軍區根據編組地域實際和季節氣候特點,科學統籌應急力量編成,沿江沿淮重點編建抗洪搶險分隊,就地就便形成553支1.7萬人的常備必用的突擊力量。這些突擊隊就在羣眾的“家門口”,離得近、情況熟、出動快,加上平時訓練有素,下雨能上堤,上舟能救人,災後會重建,能夠勝任各類搶險救災任務。特別是改革調整後,變數量主力為任務主體,可以有效減少對作戰部隊備戰打仗質效的影響。

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

民兵亦兵亦民,散則為民,聚則為兵,這是民兵組織的特點。剛到安徽工作不久的省軍區政委王貴勝指出,新時代民兵會不會用、頂不頂用、好不好用,關鍵在“聚”字。

民兵政治工作是民兵的生命線。面對嚴重災情,7月10日,安徽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及時下發《搶險救災政治工作意見》,向全區民兵發出“動員令”。“看我的”“跟我上”“有我在”,一時間成為抗洪堤壩上最響亮的戰鬥宣言。

7月11日上午,東至縣香隅鎮龍江水廠臨江堤壩出現管湧,直接威脅水廠職工和周邊10萬居民的安全。“地形我熟,搶險我行!”剛剛搶險歸來的陳壽春聞戰則喜,顧不上休息,爬起來追上隊伍去搶險。連續奮戰16個小時,水廠安全了,陳壽春的腳卻泡得腫脹發白、起皺脱皮……

“我們走到哪,旗幟插到哪!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氣神!”樅陽縣人武部政工科長劉學嗓子發炎沙啞,兩眼炯炯有光。他帶領80人的民兵應急連先後轉戰白蕩湖、菜子湖、防洪牆、江心洲,經歷了10餘場抗洪搶險惡戰,始終鬥志昂揚,許多民兵連續20多天沒離過隊、沒回過家。

建在身邊、抓在手中、用在關鍵

“民兵這支隊伍大有作為、大有可為,平時要編實建強,關鍵時刻敢用善用,並不斷向新質民兵拓展。”南曉敏説,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民兵既要當好“常備軍”、打好“陣地戰”,更要當好“突擊隊”、幹好“專業活”,用實戰實績來贏得組織信任、人民信賴。

在王家壩,記者看到,巡堤人員多是由民兵帶領村民組成。原來,這些民兵大都是退役軍人。任務部隊參與搶險救災行動,讓救災經驗豐富、專業技能過硬、民情社情熟悉的民兵骨幹當好地理嚮導、技術指導、信息輔導。只有充分信任、大膽使用,才能團結是鐵、凝聚成鋼,能打仗、打勝仗。

7月26日,潁上縣戴家湖涵閘破損、險情環生。當地黨委政府和軍分區注重發揮民兵優勢,抽調新質民兵分隊攜帶水下聲吶、無人機自助網飛行設備、指揮防汛APP平台等裝備器材投入工作,為防汛救災發揮重要作用。“必須把民兵水上救援、無人偵察、工程機械搶修分隊等新質力量運用好、派上去,讓專業分隊幹專業事,發揮好特殊隊伍的特殊作用。”阜陽軍分區副司令員龔輝説。

“平時連着戰時,應急就是應戰。”南曉敏説,地方黨委、政府要樹立“平戰一體觀”,平時就要着眼轄區應急需求,發揮軍民融合優勢,以此為牽引全方位推進民兵武裝力量由“實起來”向“強起來”邁進。

(周海良參與採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1 字。

轉載請註明: 民兵也是兵,拼的就是精氣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