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19日在北京舉行,會議主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化”,與會者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社會救助、醫療保障、養老金、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制度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名譽會長華建敏指出,未來社會保障及相關民生領域有五個重大理論命題值得關注:一是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體系之間的關係問題,二是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社會保障的定位與功能問題,三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問題,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理論體系中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定位問題,五是應急管理中社會保障的定位與功能,以及社會保障體系自身的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問題。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顧問張梅穎指出,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要創新機制體制,讓社會保障真正惠及最需保障的羣眾。其次要堅持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釐清政府與市場、社會、家庭及個人的責任邊界。第三要堅持對低收入羣體的政策兜底原則,明確政府應救盡救的責任。第四要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解決農民工參保問題。第五要綜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雲計算等高科技手段,提高社會保障管理能力和運行效率。
“目前及未來幾年,社會救助工作面臨着艱鉅任務,政治責任更加重大、兜底任務更為繁重、體系建設更顯迫切。”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民政部將在完善救助制度、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救助方式、提升經辦服務能力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題為“社會保障改革考驗我們的社會保障常識與理性”的主題發言中指出,必須儘快促使我國社保制度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發展階段走向基本成熟的新階段。他強調,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深化要注意五點:第一,社保制度的建設與改革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社會因素決定社保制度的有和無,經濟因素決定着社會保障水平的高與低,政治因素決定社會保障發展節奏的快與慢,文化因素決定社會保障制度模式選擇。第二,社會保障以追求社會發展與社會進步為目標,而不是為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服務。第三,共建共享、互助共濟是社會保障的本質。第四,社保是再分配手段,以維護公平、縮小差距為使命,而非初次分配的自然延伸,不能扭曲制度發展實踐的路徑。第五,社保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組成部分,要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背景下進行制度改革。
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是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的學術年會,每年一期,旨在搭建政府、學界與實踐界的交流互動平台。與第六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同期舉行的還有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服務分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研討會和第三屆醫療保障高峯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