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縫裏“種太陽”

新華網

石頭縫裏“種太陽”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牌樓鄉東岔村路旁山坡地裏的光伏聯建電站(7月15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寧 攝

新華社石家莊7月19日電 題:石頭縫裏“種太陽”

新華社記者王寧、王暉

驟雨初歇,冀北山區的天空放晴。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牌樓鄉東岔村內,一排排海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沿着山坡綿延近千米。

早飯過後,村民劉萬財總喜歡到光伏板裝置區走走看看,自發當起巡查員。

東岔村地處圍場西部山區,山多溝深,全村500多畝地一半位於半山坡上,土地貧瘠,不少地常年撂荒。雖然劉萬財名中帶“財”,但與大多數村民一樣,手裏沒錢。過去,他和妻子種地、養豬、養雞,拉扯兒女。好不容易兒子結婚、女兒出嫁,家中卻突遭不幸,兒子早逝,兒媳改嫁,留下小孫子和老兩口相依為命。

小孫子漸漸長大,劉萬財慢慢變老,體力活幹不動了,貧困壓得老兩口喘不過氣來。直到有一天,光伏扶貧要進村了!

2017年,在東西部結對幫扶中,天津市武清區與河北省圍場縣“結緣”。武清區扶貧幹部、圍場縣掛職副縣長劉繼羣説,在深入研究圍場產業特色後,雙方決定把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作為長遠高效的增收產業,重點進行支持。

據劉繼羣介紹,截至目前,圍場縣共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55個,覆蓋159個貧困村,總裝機規模為4.89萬千瓦。電站由政府監管,產權歸村集體所有,除去地租和運營維護費用外,其餘發電收益用於扶貧。

東岔村因有大片閒置山坡地,被選為附近13個村的聯建電站所在地。2019年6月開工建設,當年12月全部併網發電。“圍場山區光照時間長,每塊光伏板每天能發電1度多;這個聯建電站共有13440塊光伏板,就是1萬多度電。”負責當地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的木蘭圍場發展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經理丁凱千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東岔村電站已累計發電272萬千瓦時,售電收益204萬元。

光伏板佔用村民的土地,每畝每年租金500元。被佔4畝多地的劉萬財已在去年拿到了頭一筆租金2200元。“山坡地裏全是石頭,種啥賠啥,每畝地一年100塊錢也沒人願意租,這一下高價出租20年,還能説啥呢。”談起被光伏板佔用的土地,劉萬財咧嘴笑着説。

光伏產業,被當地羣眾形象地稱為“種太陽”,它“照亮”了當地貧困户的脱貧路。

“做夢也沒想到,山坡地裏裝上光伏發電板,曬着太陽就能掙到錢。”東岔村貧困户戴春生經歷了光伏電站建設的全過程。從建設期參與施工,到建成後的日常維護,再到令人期待的集體分紅,“光伏板把咱們的荒山鋪成了‘金山’。”戴春生説。

東岔村駐村第一書記宋克勤介紹,光伏電站的收益60%用於貧困户收益分配,40%用於發展村級公益事業。

劉萬財算了算賬,光伏板佔地租金每年2200元,光伏發電分紅每年3000多元,他孫子擔任生態護林員每年工資8000元、在光伏電站打工每月2000多元,再加上老兩口的低保和養老金,全家年收入近5萬元,順利脱貧。

今年2月,圍場縣實現整縣脱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4.73%降至2019年底的0.28%。

石頭縫裏“種太陽”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牌樓鄉東岔村村民劉萬財在光伏板間巡查(7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暉 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5 字。

轉載請註明: 石頭縫裏“種太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