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 志願軍裝備不差? 淘汰“萬國牌”蘇聯給了舊貨

中國的戰爭語境中,從來強調“人第一、武器第二”,這是一種長期處於裝備技術劣勢情況下,唯一可以支撐的求勝信念。

對於朝鮮戰爭,我們的教科書歷來宣稱志願軍在劣勢裝備下戰勝了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這符合一直以來中國人民的認知水平,也是某種民族自豪感的反映。實際是這樣嗎?

淘汰“萬國牌”,裝備並不差

“抗美援朝,保家衞國”這是1950年中國大地音量最響的口號,當時,新政權剛剛建立,國內的戰火還未燃盡,中國便捲入了一場與世界軍力最強之美國的戰爭。

此時的中國軍隊除了擁有十幾年國內戰爭的經驗,與正規化、強火力、空地協同作戰的現代戰爭理念差距甚遠。從晚清開始,中國的軍事工業、戰爭理念便一直落後於西方國家,到抗戰、內戰時期,國共雙方几乎所有的武器,特別是重裝備都需要進口。中共贏得內戰獲得全國政權時,解放軍的裝備水平並不高,武器大多引進自多個國家,彈藥口徑標準千奇百怪,自嘲為“萬國牌”。

抗美援朝, 志願軍裝備不差? 淘汰“萬國牌”蘇聯給了舊貨

圖為DP機槍,中國人常稱之為“轉盤機槍”

因此對於新成立的政權而言,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幾乎成了首要任務,早在1949年7月,為了解放台灣,中共就向蘇聯提出購買戰機的要求,蘇聯立刻向中國出售了幾百架螺旋槳式拉11戰鬥機。

1950年2月14日,中蘇締結《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向中國提供3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購買海空武器。但隨着朝鮮戰爭爆發,武器採購需求劇增,重點也轉移到了陸軍裝備上。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了準備有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央軍委下達了組建東北邊防軍的命令,7月10日中央軍委命令十三兵團的三個軍(38、39、40軍)、加上42軍,以及炮1師,2師,8師,高射炮1、4、17、18團,四野工兵6團,戰防炮兩營,戰車1團,1個騎兵團組成東北邊防軍。全軍共25萬5千人。

這支部隊以原四野的幾支骨幹部隊組成,武器裝備在全軍也是上等水平,按照編制,38、39、40軍,每個軍都有4.5萬人,都是四野中兵員定編最多的軍,每個軍有三三制炮團1個,師有三四制山炮營。

部隊集結後進行了一系列整訓工作,對於裝備缺額進行了整理補充。並且為出國作戰進行了準備。入朝前,各軍有山炮34-36門不等,40軍還有野炮32門,各軍均轄有重迫擊炮兩個營,92步炮3個營等,在當時解放軍序列中,裝備水平當屬上等。但裝備也有明顯缺陷,缺乏高炮,防空能力弱。

另外,還有3個炮兵師提供炮火支援,炮1師4個團、炮2師兩個團、炮8師3個團,共有野榴炮321門,這些重炮團每個軍配屬一到兩個。

從賬面上看,先期入朝的志願軍無論輕重裝備都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相距不遠,只是裝備的質量、數量、彈藥量、作戰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如第一次戰役,雖然有炮但打不了,山野炮彈只打了1400餘發。

抗美援朝, 志願軍裝備不差? 淘汰“萬國牌”蘇聯給了舊貨

1953年夏季反擊戰的志願軍自行火炮部隊

“老大哥”給了二手貨

從1951年夏季開始,朝鮮戰爭運動戰階段告一段落,戰爭轉入了沿三八線展開的陣地戰階段。戰爭趨於穩定,志願軍也利用這樣的機會大規模換裝蘇式裝備,力圖在輕裝備方面做到全面統一。

到1951年年底,志願軍部隊輕武器換裝基本完成,第3兵團接收輕武器45072件,第9兵團接收15228件,第13兵團接收20280件,第19兵團45060件,第20兵團30069件,總計35個師全面換裝蘇械,共204307件。另外11軍、16軍、66軍還接收了468門各類隊屬火炮。

1951年5月,中國方面再次與蘇聯進行新的武器引進談判。雙方達成協議,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師的武器,這批裝備是以重裝師為標準的。

如11軍的33師,1951年8月底全部換裝蘇裝,新組建炮兵團(36門),坦克團(30輛)各一,師直屬隊轄37高炮營(12門)、57戰防炮營(12門)、炮兵指揮連、防化連、噴火器連、汽車連。擴建了工兵營、通訊營、衞生營。

團轄有炮兵營,即57戰防炮連(4門),120重迫炮連(4門),105無後坐力炮連(4門),騾馬牽引,團直還有汽車連、工兵排、防化排、高機連。步兵團轄3個步兵營,每個營4個步兵連,及40火箭筒連,82無坐力炮連。改裝完後,全師近2萬人,汽車500多輛。

類似的重裝師除了33師,還有1軍、16軍,但這些部隊大多隻打了一個尾巴,如33師入朝時為獨立師,直轄志願軍司令部,一開始作為總預備隊,一直到戰爭後期1953年夏季反擊戰時才打了一仗。

抗美援朝, 志願軍裝備不差? 淘汰“萬國牌”蘇聯給了舊貨

蘇制RPG-43反坦克手榴彈,因為裝藥量大,對人員也有很強殺傷作用

除了火炮,蘇聯援助的大批汽車,是幫助志願軍作戰看不見的英雄。現代化戰爭對後勤要求極高,彈藥、糧秣都需要汽車運輸,但在美軍獲得制空權的情況下,在朝鮮運輸可是難度極高的活計。志願軍入朝半年即損失汽車3000輛,運輸線告急。

從戰爭開始,中國方面就把汽車的補充作為首要工作,1950年11月5日,周恩來與扎哈羅夫會談時,催促蘇聯務必於11月內將中國所購第一批汽車運到。周恩來説,“現時汽車第一,坦克、大炮都可以放在汽車後運來”。此後,蘇聯的汽車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朝鮮前線,僅1950年即達5000輛,1951年中方又提出購買12000輛。到戰爭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汽車71000餘輛。這些車輛的裝備從常人看不到的地方保證了戰爭的進行。

大量湧入的蘇式裝備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裝備是舊貨,如第44師師長向守志就説:“就是有些武器是蘇軍在二戰期間用過的,有的還有炮彈炸過的一處處硬傷的痕跡,經過再烤一次琺琅,或重新塗上了一層漆,就當新裝備賣給了我們,佔了我們不少便宜。可見蘇聯老大哥在賣給我們武器裝備時也從中作了一些手腳。”

舊武器因為使用過多造成一些部件有所損壞,如高炮63師,“儀器年齡絕大多數是1931年至1942年出廠,37炮瞄準鏡、彩鏡壞得很多,目前一般説雖不妨礙戰鬥任務,但不經久用,效能不高”。

對於蘇式裝備,前線戰士們使用後,給予了不同評價,對蘇式衝鋒槍和輕重機槍都感到好,對美式卡賓槍、步槍和輕機槍都喜歡用,但對蘇式步槍都不喜歡用。蘇式步槍大多是1891式水連珠步槍,是二戰後換裝的舊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31 字。

轉載請註明: 抗美援朝, 志願軍裝備不差? 淘汰“萬國牌”蘇聯給了舊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