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和平大門關上
看這篇文章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段俄羅斯短片:
2016年,小學二年級的女孩説想當醫生;1996年,工學院三年級畢業青年説想有一輛車;1972年,青年建築師説希望國家冰球隊贏得奧運冠軍;1945年,364步兵師的一名列兵説想活到戰後,成家立業……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也是很多個家庭,他們是女兒、父親、祖父、曾祖父,但當一顆子彈射出,曾祖父、祖父、父親和女兒全都灰飛煙滅。視頻的最後説:近2700萬人犧牲自己的未來,只為你能夠活着、愛、希望。
↑短片截圖
幾年前,這段視頻對我的觸動極大。不管是在什麼國家,一旦發生戰爭,我們或許就是視頻中那個女孩,那個青年,那一個普通人。或許只有宏大的戰爭落到一個個具體的人身上時,才能凸顯它的殘酷。
這一次俄烏衝突中,各種消息被媒體報道,人們透過手機屏幕,經歷着一場戰爭的爆發。同時,當地的無數畫面被傳出,衝擊着人們的觀感。
在宏大的戰爭敍事之下,流傳出來的視頻、圖片、文字,讓人們窺探到戰場上的殘酷與震撼。
新聞中的短短數語,現實卻對應着很多家庭的焦灼。比如有人匆忙間帶着孩子和父母躲進地下室,“我沒有地方可去,這裏是我的家,我的家人也在這裏”——這是大多數烏克蘭平民的選擇。還有一些人舉家離開,準備逃往更安全的地方。
B站UP主“我是小妖怪”是一位留學生,她的感受是“這一切對我來説太魔幻了,感覺就像拍電影一樣,只是比拍電影要殘酷得多。”在她發佈的視頻裏,人們看到被炮火轟過的房子,空無一人的馬路,時遠時近的炮火聲。
戰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抽象概念覆蓋之下的,卻是人,是普通人……歷史裏的人們犧牲自己,只為現在的人能夠活着、愛、希望,而不是消失。
正如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説:“烏克蘭問題有其複雜歷史經緯,局勢演變至今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希望各方不要把和平大門關上,繼續致力於對話、協商、談判,努力盡快緩解事態,不要使局勢進一步升級。”
我們可以擁有很多不得不的理由,但也可以找到很多可以不的原因。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期盼。猶記得北京冬奧會上,花滑表演賽後的一張圖片流傳甚廣:各國運動員一起扶起倒地的冰墩墩,每個人的臉上都綻放着熱烈的笑容。
有人説,這才是世界該有的樣子。
紅星新聞評論員 黃靜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