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一塵不染”,才能鑄就更高品質
講述人: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黨支部書記 陳偉彬
2011年5月,我剛完成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一期工程,就接到擔任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Ⅲ工區二分區總工的任命。第一項任務,是與同伴們在牛頭島上以最快速度建成一座廠——世界最大沉管預製工廠。
初到牛頭島,荒蕪偏僻超乎意料:沒有水電、道路和通信。這還不算什麼,最難的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幹。白天,我帶着圖紙、資料、日記本、行軍水壺去工程現場,烈日把戴着墨鏡的我們烤出了熊貓眼;晚上,我們圍在一起熱烈討論:明天該幹什麼。越是困難,越顯初心。14個月後,投資10億元的沉管預製廠宣告建成,速度之快,連我們自己都沒想到。
要建廠,首先要在荊棘叢生的懸崖峭壁上開闢道路。我帶着同事們四處探尋,歷時數月,終於硬生生挖出了一條路。“路通了!”對講機裏激動的吶喊聲至今仍敲擊着我的心。
當然,我們也遭受過很多打擊。有一次,我們借鑑三峽工程皮帶輸送混凝土,採購了價值1000多萬元的皮帶輸送設備。不料,模型試驗出了故障,導致混凝土澆築中斷,無法進行過濾。為了保證混凝土質量,我們推倒原來的方案,選用多台套管道輸送系統作為備用,從頭再來。8萬噸重的沉管靠384個支撐千斤頂、192個頂推千斤頂平穩前移,困難程度可想而知。隨着認識的加深,我提出“一塵不染”的設備管理理念,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一件設備,只有處於一塵不染的狀態,才能減少阻力、消除隱患。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一開始,“一塵不染”在實施中效果總不理想,我一遍遍檢查,發現原來是工人手套沒洗乾淨,便要求立即改正。“一塵不染”推廣後,在高濕高鹽環境下,流水線上全部500多台套設備沒有一台鬧“罷工”,2200多個日夜的工作,安全質量零缺陷。正是依靠這樣的平台和團隊,我們才圓滿兑現了“把珠港澳大橋打造成為造福三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精品工程”的承諾。
固基修道,履方致遠。當年的建設者們如今早已奔赴五湖四海繼續奮鬥,我也相繼加入到建設深中通道、沿江高速的滾滾洪流中。但以“一塵不染”鑄就更高品質的自我要求,我會一直保持下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張勇、曾毅、吳春燕、詹媛、王斯敏,通訊員 肖明葵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7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