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楊品驊在甘肅夏河的桑格草原採風歌唱。 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台灣省花蓮縣吉安鄉娜荳蘭部落的楊品驊,3年前在北京胡同裏開了大陸第一家台灣少數民族音樂餐飲酒吧。很快,這裏不僅成為台灣少數民族來北京發展的歇腳地,更吸引來自大陸的彝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夥伴。“各民族的熱情和魅力在店裏交織出無數歡樂時光。”楊品驊笑着説。
從13年前第一次踏足大陸至今,楊品驊已走過68個城市。從海洋到高原,從北京前門到彩雲之南,他隨着各少數民族交流活動一起,演出、主持、拍攝短視頻,數百場活動中,努力讓大陸同胞聽到來自“寶島的聲音”。
童年時期在部落成長,小學後唸書、生活卻都在台北,特殊的經歷讓楊品驊格外關注少數民族議題。2007年他被當時供職的香港公司派到北京,負責奧運廣告項目,短暫的停留讓他一下子就萌發了“留下來”的念頭。衚衕裏的煙火、歷史古蹟中的厚重、多元文化的包容開放,讓他找到了一份歸屬感。“最重要的是,這裏所有的民族文化都是平等的。”項目結束後,楊品驊辭去副總職務,決心在北京為台灣少數民族拓開一條路。
10多年的錘鍊,一路艱辛,最困難時楊品驊住過北京的小倉庫,熬過沒有暖氣的冬天。如今,楊品驊有了自己的文創團隊,還成立了相關產業聯合協會,幫助更多台灣少數民族步出海島,西進大陸,奮鬥的道路上不再孤單。
而隨着楊品驊在大陸行走的地方越來越多,結識的夥伴越來越多,他對自己也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在去年9月舉辦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上,楊品驊以台灣青年代表身份發言,在現場振臂高呼“我來自台灣的部落,我是驕傲的中國人”,在島內引發強烈輿論迴響,震碎“台獨”的玻璃心。民進黨當局氣得跳腳,又是譏諷又是抹黑,而他對此回應説:“我不怕,因為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歌聲是楊品驊溝通兩岸的媒介。“其實台灣老百姓不容易接觸到大陸少數民族。我們希望通過音樂等娛樂產品,讓真實的大陸深度嵌入台灣老百姓的生活。對大陸老百姓也是一樣,以前可能你們只聽過《高山青》,現在我們有機會,就要把自己的音樂大聲唱出來。”楊品驊戲稱,自己是第一個把《老鼠愛大米》這首歌唱到台灣的歌手,音樂溝通了兩岸,帶給兩岸民眾共同的喜悦、共同的感動,在音樂裏“歌中有你,歌中有我”。
最近,楊品驊和台灣知名詞曲人吳旭文、內蒙古音樂家烏雲畢力格等走訪了內蒙古,打造新歌《親愛的烏蘭察布》。作品裏揉進了蒙古族的唱腔、樂器,也有台灣少數民族阿美人的音樂理念。草原的遼闊和大海的高亢,共築了一段和諧樂章。楊品驊説,兩岸同文同源血脈相連,民族發展的道路從來都沒有忽略我們台灣。他呼籲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在旅遊、文化、設計、農業、科技等領域通力合作,“隔海相望是現在,無限可能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