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歷史性彈劾審判案,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落下了帷幕。
據CNN報道,當地時間2月13日,負責審理特朗普彈劾案的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否決了針對特朗普“煽動叛亂”的彈劾條款。最終,特朗普未被定罪。
值得一提的是,參議院於當地時間2月9日正式開始審理特朗普彈劾案至今,僅用時5天,這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最短的彈劾審判。
用時雖短,卻充滿了戲劇性。
先有特朗普辯護律師在參議院正式審理前一週集體“撂挑子”,再到參議院民主黨人臨時改變傳喚證人的主意,幾乎每一步都帶有轉折。
雖未被定罪,但有消息指出,民主黨可能會考慮引用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禁止特朗普再次擔任公職。
看點1:“一場政治鬧劇”?
參議院未對特朗普定罪
據CNN報道,當地時間2月13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就前總統特朗普彈劾案進行表決,最終以57票認為有罪、43票認為無罪的表決結果,認定指控特朗普“煽動叛亂”的彈劾條款不成立,特朗普未被定罪,彈劾案審判由此結束。
根據美國憲法,在參議院就彈劾審判的投票中,需要超過三分之二(即67票)的參議員認定總統有罪,總統才能被最終定罪。在當天的投票環節中,除50名民主黨參議員外,另有7名共和黨人“反水”,投票贊成判定特朗普有罪。但是,這仍未達到定罪所需的票數,特朗普被免罪。
此前,參院多數黨領袖查克·舒默曾於當地時間2月11日暗示,如果參院未能給特朗普定罪,民主黨可能會考慮引用憲法第14條修正案,禁止他擔任公職。
CNN指出,此次彈劾審理的投票結果,凸顯了特朗普在1月6日美國國會大廈發生暴亂後給大多數共和黨人帶來的困境,許多共和黨參議員渴望該黨能夠繼續前進,但他們仍然為該黨的控制權感到困惑。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在歷史性的參議院彈劾審判後,特朗普第二次被判無罪。/ CNN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這個結果還意味着共和黨仍然是特朗普的政黨。此前,特朗普曾經打趣説道,他可以在紐約市第五大道開槍射擊一個民眾,卻不會失去任何選民。CNN分析,事實證明,他可以派出自己的支持者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攻擊美國國會大廈,大多數共和黨參議員仍然會選擇站在他身後。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整體上來看,此次彈劾審理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甚至將整個彈劾案形容成一場“政治鬧劇”也不為過分。
美國國會大廈1月6日出現暴亂的性質以及特朗普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晰,但即便如此,民主黨人也沒有辦法對特朗普的行為進行追責,或者從政治層面上對其進行懲戒。
對共和黨人而言,特朗普的基本盤仍在,出於選情考慮,他們也不得不繼續維護特朗普。即便是動用了“彈劾”這一制衡工具,仍然無法解決黨爭的局面,這也顯示出美國政治的脆弱性。
看點2:審判案歷史最短
彈劾審判案僅歷時5天
當地時間1月6日,在美國國會清點2020年總統大選選舉人票期間,特朗普支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造成至少5人死亡。
1月13日,眾議院表決通過“煽動叛亂”彈劾條款,正式彈劾特朗普,特朗普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首個遭到兩次彈劾的總統。
2月9日,參議院正式開始審理彈劾特朗普案。2月13日,特朗普未被定罪。至此,在1月6日國會大廈發生暴亂後,針對特朗普的彈劾審判案由此結束。
據《紐約時報》報道,參議院正式開始審理彈劾案後,僅用5天時間就結束了這一案件,其中部分原因是兩黨都對於延長訴訟程序不感興趣,另一部分原因是特朗普的盟友早在彈劾案審理前就已經表明,他們不打算要求特朗普承擔責任。
7名共和黨參議員投票認定特朗普“有罪”,這是歷史上得到兩黨參議員支持最多的一次。/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刁大明指出,彈劾審判案的程序如此之快,跟預料中的情況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民主黨人希望儘快結束彈劾審判程序,從而推動拜登政府的更多決策。對於共和黨人而言,持續時間長短並不會影響最終的審判結果,1天或者10天都足夠讓共和黨參議員表態。即使共和黨人希望拖延民主黨的議程,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沒必要將自己置於彈劾審判這種尷尬的局面。
不過,彈劾審判程序如此之快,似乎也能夠理解。特朗普遭到的第二次彈劾,本質上來講,無關於特朗普是否應該被定罪,而關乎於共和黨未來選擇的方向。從結果上來看,共和黨仍然選擇了特朗普。除此之外,彈劾審判能夠測試民主黨在參議院“名義上多數席位”的有效性,也即民主黨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參議院。
看點3:兩黨史上首次“高度統一”
共有7名共和黨參議員“反水”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參議員就是否認定特朗普有罪的投票環節中,共有7名共和黨人“反水”,他們支持對特朗普定罪,這在美國總統彈劾案歷史中,兩黨第一次達到“高度統一”,投票贊成其有罪的票數是美國曆史上總統彈劾案的最高票數。
這是投票贊成對特朗普定罪的7名共和黨參議員。/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首次遭到彈劾時,僅有1名共和黨參議員投出贊成票。《紐約時報》指出,這一結果反映了在親身經歷暴力襲擊事件後,參議員們對特朗普的行為強烈不滿。
根據名單,7名“反水”的共和黨人分別是北卡羅來納州參議員理查德·伯爾、路易斯安那州參議員比爾·卡西迪、緬因州參議員蘇珊·科林斯、阿拉斯加州參議員麗莎·穆爾科斯基、猶他州參議員米特·羅姆尼、內布拉斯加州參議員本·薩斯和賓夕法尼亞州參議員帕特·圖米。
投票贊成對特朗普定罪的7名共和黨參議員。/ CNN網站截圖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在上述投出贊成票的參議員中,最重要的一票來自卡西迪。作為美國最保守州之一的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卡西迪投出贊同票面臨諸多風險,但據他本人透露,支持判定特朗普有罪是被眾議院彈劾經理所打動。
刁大明表示,7名“反水”共和黨參議員可以分為三類人。
首先是在過去4年之中,一直與特朗普“不對付”且無較大競選壓力的參議員,包括羅姆尼、柯林斯及穆爾科斯基。其次是即將退休的參議員圖米和伯爾,這二人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及北卡羅來納州已逐漸成為“搖擺州”,在這種情況下,二人極有可能迴歸共和黨正確的道路之中。最後是在2020年剛剛連任成功的參議員卡西迪和薩斯,這意味着他們二人再次謀求連任已經是6年之後的事情了,到了那個時候,也許很難有人記得他們曾經投票支持對特朗普定罪。
至於卡西迪為何被認為是重要的一票,或許是因為投出贊同定罪特朗普之後,共和黨內部對他的譴責增加,卡西迪倒戈民主黨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在本屆參議院中,共和黨和民主黨所佔席位是50:50,但這是一個“畸形”的狀態,黨爭明顯,立法成本過高,兩黨都渴望打破局面,最好的方法便是拉攏參議員。在最早進入美國政界時,卡西迪是一名民主黨人,直至2000年,他才轉為共和黨。與此同時,卡西迪尚未在參議院擔任重要職務,他投票贊同定罪特朗普之後,共和黨內部立即開始對他進行譴責,在這種情況下,民主黨極有可能通過拉攏卡西迪打破50:50的局面。
看點4:特朗普和拜登發聲
“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運動才剛剛開始”
據《紐約時報》報道,在彈劾案表決結果公佈幾分鐘後,特朗普辦公室便發表了一份聲明,不僅感謝了特朗普的律師團隊,還對民主黨人發起彈劾程序進行抨擊。
在這份聲明中,特朗普表示,“對我們的時代來説,這是一個可悲的聲明,美國的一個黨派已將正義轉變為政治復仇的工具,並壓制所有與他們觀點相悖的人的想法。”
特朗普還稱,“我一直都是法治的捍衞者,未來也將堅定不移地這樣做。與此同時,我還將討論更多與美國民眾權利有關的議題,並且摒棄惡意和仇恨。”
在這份聲明中,特朗普還抨擊彈劾審判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獵巫行動的又一個階段”,並且暗示民主黨終結他政治生涯的嘗試已經失敗。
特朗普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將分享更多事情,並期待着延續不可思議的旅程,為全體人民實現令美國強大的目標。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運動才剛剛開始,期待與美國人民一起實現美國的偉大征程。”
美國現任總統拜登隨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儘管彈劾審判最終宣告特朗普無罪,但那些指控的內容是沒有爭議的。拜登強調,即使是那些反對定罪的人,也認為特朗普犯下了“可恥的瀆職罪”,且“在行動和道義上挑起了國會大廈暴亂事件”。
刁大明表示,推特賬號被永久封禁之後,給特朗普“發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未來他可能還會利用其他媒體平台傳達聲音。與此同時,在眾議院補選、州長選舉及其他能夠聚焦全美媒體的議程中,特朗普或將繼續出現在民眾面前,以此鞏固影響力。
看點5:彈劾影響就此結束?
彈劾或進一步損害特朗普聲譽
目前,針對特朗普的彈劾審判案已經結束,特朗普由此成為美國曆史上首個遭到二次彈劾且被二次免罪的總統,但是,彈劾審判的影響或將持續。
當地時間2月13日,在彈劾審判案投票結束後幾分鐘,投出反對票的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共和黨人米奇·麥康奈爾曾一度抨擊特朗普稱,“毫無疑問,特朗普對挑起美國國會大廈致命襲擊負有實際和道德上的責任。”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場彈劾為1月6日發生的國會暴亂提供了最全面的描述,包括視頻及圖片等。隨着證據的不斷更新,時刻提醒着人們這段經歷,從而進一步損害特朗普的聲譽。
彈劾審判案為1月6日發生的事情,提供了最全面的描述。/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2名特朗普支持者受到指控,他們在法庭上聲稱“自己是被總統煽動的”。其中一些人表示,他們之所以前往華盛頓,是因為特朗普鼓勵這樣做;另有一些人表示衝擊國會大廈是因為特朗普呼籲他們“像地獄般戰鬥”。
刁大明認為,特朗普遭到二次彈劾且被二次免罪,對他本人來説實際並未產生較大影響,這或許與美國政治極化有關。
美國政黨曾被認為是美國的第二憲法。因為三權分立的各個分支極易發生直接衝突,不利於美國政府的重大決策,但由於政黨的存在,能夠和各個分支互相配合,從而推動政府進行決策。可是,隨着美國政治的發展,政黨現在已變成“腐蝕劑”。
例如,在過去一段時間,美媒反覆討論憲法第14修正案第三條的內容。然而,兩黨對於這同一條法律的解讀完全不同,在政治極化的背景下,美國憲政框架已在鬆動,甚至已達到“崩塌”的狀態。
文/雅卓
責任編輯:劉嘉鈺_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