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一渠繞羣山,精神動天下。它是革命精神的實踐,是改天換地的壯舉,是人定勝天的見證,它就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20世紀60年代,十萬林州人民歷時十年,鑿壁穿石,開渠千里,把中華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巔。

它不僅是一條渠,更似一面戰天鬥地、艱苦奮鬥的旗幟,它流淌着的是一種精神,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渠”“生命渠”“幸福渠” 。

“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十萬林縣兒女戰天鬥地 十年鑿一渠

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清澈的歌聲在紅旗渠紀念館響起。一首《定叫山河換新裝》,使人腦海中浮現出20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人民在懸崖峭壁上修建紅旗渠的場景。

為什麼要修渠?因為乾旱、缺水。如果翻開當時的林縣縣誌就會發現,這個地方“十年九旱”,每一頁上都充斥着“旱”“大旱”“連年乾旱”等字樣。1436年到1949年的513年間,這裏曾發生旱災100多次,莊稼絕收30多次。

“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於是,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啓動,在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十萬林縣兒女苦幹十個春秋,在萬仞壁立、千峯如削的太行山上,削平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個,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萬立方米,總投工3470.2萬個,最終修建了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十年築渠,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見證了紅旗渠兒女“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光輝歷程。

“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紅旗渠紀念館:重温崢嶸歲月

作為紅旗渠景區的景點之一,紅旗渠紀念館是一座全面反映紅旗渠建設歷史的專題展館,也是一個集收藏、研究、展示、傳承紅旗渠精神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紀念館始建於1973年,館體猶如舞動的旗、流動的水,是紅旗渠形態的抽象表達。展覽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千年旱魔,世代抗爭;紅旗引領,創造奇蹟;英雄人民,太行豐碑;山河鉅變,實現夢想;繼往開來,精神永恆。

走進紅旗渠紀念館,珍貴的歷史照片、穿越時空的“老物件”、真實的山體塑形、宏偉壯觀的人物浮雕、再現當時修渠場景的角落……

“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那時候,技術人員缺乏,最高學歷僅為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資金不足,只有300萬元儲備金;沒有水準儀,就用一臉盆水、一根筷子替代;沒有工具,就把自家的鐵钁、鐵鍬、小推車都用上……

館內陳列的鐵錘、測量尺、油燈、鋼楔子等物件和舊照片重現了那段艱苦的歲月。當年,修渠日子可謂日夜兼程度每逢夜幕降臨,勞動的人們除了有日月相伴,為他們引路的就是一盞明亮的馬燈。

紅旗渠紀念館的修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林州人民苦戰十年改造山河的壯舉,突出表現了紅旗渠精神形成、發展和光大的歷史傳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1 字。

轉載請註明: “人工天河”紅旗渠:流淌的是一種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