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在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廣州、深圳6個城市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老課題新試點,絕不是新瓶裝舊酒,而是有着更深遠、更全面的考慮。
政簡易管,政繁易腐。在實施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推動在全國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升級“老政策”,以更開放的深度、更廣泛的力度提升市場活力,營造符合現階段經濟發展形勢的營商環境。放管之間,既要聚焦市場主體和羣眾關切,優化舉措更精準,也要對標國際先進,完善服務不失水準。
新試點適應新需求。從全國看,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從2012年的5500萬户增長到今年7月底的1.46億户,年均淨增長超1000萬户,市場主體活躍度總體穩定在70%左右。蓬勃發展的市場主體對營商環境提出更高目標要求,對平等、公平、誠信、法治等更加渴求。此次試點城市均是市場主體數量較多的城市,反映也最為突出。例如,對於人民羣眾關心的食品、藥品、疫苗、安全等行業和領域,試點城市將完善和創新監管,健全遏制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的長效機制;對於中介機構壟斷經營、強制服務等行為,相關部門將及時糾正,清理取消企業在資質資格獲取、招投標、權益保護等方面的差別化待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新試點破解老問題。此前,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已出台不少,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地方層面的。政策雖是層層加碼,但一些頑瘴痼疾猶在,如地方保護、數據壁壘、新官不理舊賬等,廣為市場詬病,難以根除。政策出台有其適應性和靈活性,如果具體落地上存在不平衡現象,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次國常會提出一系列硬舉措,要求進一步破除區域分割和地方保護,推動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其中,包括取消對企業跨區域經營不合理限制,破除政府採購等領域對外地企業的隱性壁壘,建立因政策變化、規劃調整等造成企業合法利益受損的補償救濟機制等。尤其是打破信息孤島,擴大部門和地方間系統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範圍,這也是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必由之路。
新試點追求新成效。隨着各項舉措落地,打造優化營商環境“升級版”,將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市場主體准入和退出更方便,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量身定製准入準營標準,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以土地開發為例,試點在土地供應前由政府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水土保持等一攬子評估,強化責任。這意味着,單獨市場主體不用再為此類評估東奔西跑。企業拿地後即可開工,不用再應付一輪又一輪“刁難”,避免了重複論證。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試點城市若將這些政策舉措落地落細落實,可為全國其他地方優化營商環境樹標杆、作示範,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給更多市場主體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