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一片英雄的熱土。碧藍穹頂之下,羣山在紅色的土地上綿延不斷。
凝望着羣山的方向,身後是一座座泛着灰黃的野戰帳篷,組成莊嚴陣列。這是奉命守護邊境安寧、在此駐訓400多天的武警雲南總隊某支隊機動一中隊臨時營區。
在這些帳篷中,有一座特殊的榮譽室。
237面(個)錦旗、獎牌陳列其中,凝聚着一茬茬官兵的青春,浸染着一段段熱血澎湃的歷史故事。
1937年,中隊在抗日烽火中成立,歷經百團大戰、淮海戰役、兩廣戰役、西南剿匪和西藏平叛等戰役戰鬥百餘次。1979年2月,因戰功卓著被中央軍委授予“鋼刀連”榮譽稱號。
今天,新一代革命軍人用他們的青春賡續紅色家譜,書寫着新時代的“鋼刀精神”。
贏得新的榮譽是對過往榮譽的最好傳承
上等兵龍康華因為在整個大隊成績突出,被調到機動一中隊。雖然以前就聽説過“鋼刀連”的名聲,但他第一次走進榮譽室的時候,還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英勇頑強、戰果卓著”“千里進軍模範連”“支部掛帥、軍政雙勝”……這些看也看不完的榮譽激發起這個“新兵”的初心:當一個好兵。此刻的龍康華心潮澎湃、鬥志昂揚,可聽着每一面旗幟背後壯烈的故事,他又在想,和平年代,我能為中隊做些什麼?
榮譽旗。(資料圖片)
轉眼到了2019年標兵考核,中隊因為新兵還沒有下連等原因,參訓率不達標。
此時龍康華因為左腿骨膜破損被醫生要求不要再做劇烈運動。但想到前3個月和老班長楊虎林風裏來雨裏去的訓練、想到自己曾經立志要當個好兵、想到榮譽室裏的璀璨光芒,他堅定了一個信念:“我不能給中隊抹黑!”
報名!參訓!
考核那天,跑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龍康華的腿像針扎一樣疼。本想這樣忍一忍也能撐到終點,最後一公里時卻出現情況。一名戰友腹痛難忍,整個人開始窩着身體,眼看就要跑不下去了。龍康華上前握緊他的手,鼓勵道:“兄弟,一定要堅持,就差最後一公里了。”説完像平常一樣順手把戰友的槍接了過去,但是此時的龍康華體能也下降得厲害,純粹在靠意志力支撐。
終點愈來愈近。還有500米的時候,衝鋒號吹響了。龍康華以前只在電影當中聽過這個聲音,這時就像是身體裏的某個開關被開啓——衝!像當年的前輩一樣衝!
龍康華只剩下了這一個目標。
最後,他和戰友一個拉一個全部衝到終點,為中隊取得榮譽,也用實際行動回答了當初在榮譽室的那次捫心自問。
時光在流逝,英雄的壯舉不會被遺忘。歷史的長河裏,對榮譽的渴望和必勝的信念已慢慢成為“鋼刀連”戰士血脈中的傳承,那些巨大犧牲換來的榮譽就像發光的燈塔,指引“鋼刀連”的戰士向着必勝衝鋒!
淬鍊制勝之能是對強大實力的最好證明
某次作戰中,中隊奉命向最頑固的31號高地發起猛烈進攻,槍林彈雨中,八班班長、副班長先後倒在血泊中,機槍手也犧牲了,八班最後僅剩張廷舉一人,他沒有後退半步,端着衝鋒槍發起勇猛衝鋒。
在另一場作戰中,一排排長羅志強在左手受傷的情況下,堅持用另一隻手端着衝鋒槍向敵人猛掃,帶領全排從敵人側後發起猛攻。經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打退敵人多次反衝擊,斃敵13名,自己斃敵4名。
戰場硝煙激揚血性膽氣,逢敵亮劍是中隊不變的傳承。
“不服?拉出來比一比”這是機動一中隊戰士的口頭禪。這句話可不是説説而已。
小到臨時的課目比試,大到每週進行的中隊18公里越野等硬核比武,在這片臨時營地內經常上演。
於是常常出現這樣的景象:烈日驕陽下,官兵們淌汗成溪,衣服上的鹽漬形狀變了又變,每個人曬得黝黑,脖子憋得通紅,臉上卻一股子興奮。
趙安元已經入伍3年,是賽場上的常客。作為中隊的訓練尖子,他最喜歡跑步時將自己的背影留給對手,這樣一個“任性”的人也曾見過一個讓他難忘的背影。
某次駐訓,中隊長王學海休假回來的第二天便帶領隊員進行着全套防爆服3000米訓練。趙安元一路領先,勝券在握。離終點還有800米的時候,他聽到後面傳來一陣沉悶的腳步聲,不是很快,但一步一步越來越近。趙安元着急了,一向很要強的他加快了腳步,但是中隊長還是一步一步超過了他。他不明白休假剛結束的隊長為什麼能跑贏每天訓練的自己。從那個時候起,趙安元徹底服了中隊長。
鋼刀連還有這樣一句口號:“武藝練不精,愧當一連兵,武藝不領先,不進鋼刀連”。
一段逆襲足以説明這個口號的感召力:戰士魏承建剛入伍時軍事成績靠後,到中隊後每天雷打不動完成500個仰卧起坐、500個俯卧撐、200個負重深蹲,半年下來軍事成績突飛猛進。作為列兵的他參加上級特戰比武,榮獲個人全能第一。
2020年中隊組織五公里武裝越野訓練。(資料圖片)
中隊組織射擊訓練。中國軍網記者張詩夢 攝
今天,中隊繼承發揚“鋼刀在握、堅不可摧、鋼刀出鞘、鋭不可擋”的鋼刀連精神,先後創造並保持了9項支隊以上紀錄,有43人次被上級表彰為訓練標兵,現在中隊仍有11名標兵活躍在訓練場和戰場上。
“鋼刀連”是戰場的血與火鍛造出來的,在強軍興軍的時代召喚下,中隊鋭意進取、砥礪血性,鍛造能打勝戰的刀尖子的氛圍愈加濃厚。
凝聚兵心士氣是對團結集體的最好註腳
在“鋼刀連”,有一個人人能講、人人傳頌的温暖故事:
1959年3月,中隊奉命進軍西藏,徒步翻越白馬雪山時,時任指導員杜燦合解開衣服,用胸膛温暖戰士凍傷的雙腳,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種對待戰友的大愛被稱為“一團火”。
火焰象徵着温暖、光明。這個中隊人人熟知的“一團火”故事,不止温暖了那個冬天,還鼓舞着一茬茬官兵。
許傑龍是2019年來到中隊的軍校畢業生,在強手如林的中隊,5公里訓練他拼盡全力也是“吊車尾”。
“中隊先後22次被表彰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我可不能拖中隊的後腿!”
怎麼辦?練!
許傑龍為自己制定了訓練計劃,邀上戰友幫助他訓練。一開始沒人願意“接”這個活——許傑龍的計劃強度太狠,萬一出事怎麼辦?班長也找他談話,建議他修改計劃。許傑龍説:“為了中隊的榮譽,我必須提高體能成績,你們也不想有個‘日濃’(雲南地區方言,説人傻笨)排長吧!”
戰友們看到他這般堅定的態度、真誠的表態,紛紛當起了“接力員”,許傑龍成了他們手中的那個“接力棒”——跑到後面腳步無力的時候,許傑龍將一根腰帶卡在腋下,和其他腰帶套在一起。前面有人拉着,後面有人推着。26分、22分40秒、22分以內!功夫不負有心人,許傑龍完成了當時大家覺得不可能的計劃,捍衞了中隊的榮譽。“我的成績是大家的功勞,在這樣的集體裏我感到温暖而榮耀。”
“官兵親密無間是一中隊鮮明的特色。”機動大隊一大隊大隊長趙濤説。一直以來,無論哪個官兵遇到困難,一中隊官兵總會積極伸出援手。工作中,一中隊骨幹始終堅持以上率下、身先士卒,要求官兵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訓練先示範、任務先上陣、勞動先動手。
幹部耐心細緻講解動作要領。(資料圖片)
“官兵情、戰友愛,勝似親兄弟……”一切都在改變,但流淌在每位官兵心田裏的優良傳統,就像雲嶺高原上的紅土地一樣,綿延不絕。
中隊83年風雨兼程的輝煌榮譽,就像一個個強軍路上閃耀的座標,指引每個年輕的士兵;中隊一茬茬官兵也將自己的汗水、歡笑、青春熔鑄進一份份新獎狀、一塊塊新獎牌裏。雖然以後的路上不知還有什麼荊棘,但只要“鋼刀連”的榮譽記心中,“鋼刀連”的精神在身上,青春便不會迷航。
來源:中國軍網微信
作者:張詩夢 楊璽 馬藝訓
編輯:張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