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感知中國經濟的温度——國研中心專家聚焦2021年經濟社會熱點
新華社記者鄒多為
2021年,“十四五”開局。站在歷史新起點,面對當前新形勢,中國經濟怎樣邁好第一步、如何持續穩定恢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剛剛閉幕的全國政策諮詢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齊聚一堂,圍繞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展開討論。
走過極不平凡的2020年,中國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踏入2021年,人們對中國經濟前景滿懷期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認為,“恢復式、補償性增長”是今年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特徵。“由於去年的基數效應,今年全年經濟增速將呈現前高後低態勢,經濟恢復內生動力增強,積極向好因素增多。”
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面對嚴重衝擊,中國經濟破浪前行。
“沉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充分展現出我國經濟社會治理體系的韌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説。
“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陳昌盛分析認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目前,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包括匯率波動、大宗商品震盪、中小企業困難等風險仍不容忽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還提出“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馬建堂分析,宏觀政策的設計,必須抓實風險防範和化解,進一步鞏固經濟恢復成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營造積極良好宏觀環境。
對於宏觀政策的取向,陳昌盛建議,隨着經濟實現恢復性增長,因為疫情推出的一些臨時性、特殊性救助紓困措施要逐漸正常化。通過對經濟現狀準確把握,提前制定好政策協調和銜接,從而穩妥控制退出步伐。
在這一過程中,提升經濟穩定恢復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看來,我國內需潛力十分廣闊,應着力打造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
“要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促發展”,馬建堂説,隨着國際競合形勢的深刻變化以及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開放環境、產業分工格局、貿易投資領域、國際治理規則都在發生相應的調整。
近一段時間,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等標誌性事件,成為我國持續擴大開放的註腳,也廣受外界讚譽。
“這一系列重大突破對我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琦説,自貿“朋友圈”的擴大不僅有助於我國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也將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馬建堂還建議,應加快推動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落地生效。此外,堅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開放條件下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從而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