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華人高管終成氣候:精英抱團,三代人沉澱,等待更多的CEO

2019年, 時任執行副總裁的沈向洋從宣佈微軟離職。當時,不少人悲觀地認為,華人在硅谷的職場上升通道將變得越來越窄,甚至有類似《微軟中國先生離職!硅谷華人高管已全面失勢》的文章傳開來。

但讓這些人失望的是,華人高管時代根本沒有結束,在短短的過去幾年間,硅谷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華人管理者:他們在大公司或者明星科技公司身居高位,也掌握着一定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更重要的是,他們年紀尚輕,仍然在以非常快的速度繼續晉升。

可以説,在他們的努力下,“竹子天花板”,正在被衝破。

一個羣體的成長

Lily Zhang的職場經歷,就是一個縮影。

畢業於哈工大的她,在南加大讀研後留在了美國硅谷工作。2016年,她在亞馬遜成為了團隊經理。

儘管她的團隊只有6個人,算是硅谷公司裏最低一級管理崗,但這仍然讓她備受鼓舞。在當時,作為華人又作為女性,在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裏走上管理崗位是一件不多見的事情。

“當時四五百人的大團隊(Org)裏,少説也有三四十個經理(Manager),只有我一個華人。”她回憶道。硅谷當時整體大環境中,走上管理崗位的華人非常少,華人女性更是鳳毛麟角。

如今,7年過去,Lily已經成為了Instacart的高級總監(Senior Director),躋身硅谷明星Pre-IPO公司的高管行列。幾乎在同一時段,硅谷的華人高管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個科技巨頭和明星創業公司中。

在Lily擔任Member Board of Director的職場組織SVLC中,有超過400位華人會員。這400多名會員幾乎覆蓋了硅谷各大頂尖科技公司,並且均擔任高級總監以上職務。 其中,100多人都在硅谷科技公司中擔任高級總監以上職位。

冒風險彎道超車

回看這些打破了天花板的華人高管過往經歷,便會發現,不少人都走了一條“彎道超車”的“險路”。

“這批出來的華人工程師一般家境比之前的幾代華人都更好一點。留學很多都是有能力自費的,可以選擇喜歡的、有前途的專業,不被像我們這代很多人只能選擇那些給獎學金的學校和專業。他們要顧慮的東西很少,也更有衝勁……在職場選擇上也更勇敢一些。”呂方告訴硅星人。作為70後,靠着獎學金來美國讀博士的他很是羨慕這些後輩,趕上了好時候。

硅谷華人高管終成氣候:精英抱團,三代人沉澱,等待更多的CEO

這樣的背景,也給了他們更多的底氣去選擇相對不那麼穩定的職位。

“反而不是特別穩定的團隊,會給你更大的機會。” Lily説。選擇“不穩定” 就成了很多這一代華人高管走的職場上升“捷徑”。

離開亞馬遜後,Lily加入了Facebook(現改名為Meta)。相比加入穩定的大組,Lily選擇從零到一做項目,在一次公司內的編程馬拉松活動中,和其他人一起構思了Facebook Stories。這也意外給了她非常多的回報。

“我們真的是從零開始打造了Stories這個項目。”Lily回憶説。在大公司內部有兩種“創業項目”——一種是自上而下,上面想出一個點子,下面的人把它實現成一個新的產品。這種相對比較容易。而另一種,就是普通員工自己想一個創意,然後自下而上去説服上司、上司的上司,爭取資源。但説服上面的人押注這個項目很艱難,中間一度推進不下去 。

最終,憑着一股子堅持自己想法到底的勇氣,她在一級一級申請都得不到通過的前提下,直接找到了Facebook CEO扎克伯格進行一對一面談。幸運的是,扎克伯格同意了這個項目,而她也做上了自己親手打造的,真正有熱情的項目。

“羨慕新一代華人工程師這種勇氣。這是我們這代人身上所缺乏的。”呂方説。

這次之後,Lily在Facebook的職場之路有了一次明顯的突破——從一個沒有管理角色的技術員工,到離開時已經是一個帶領了30多名員工的團隊經理。離開Facebook後,Lily 辭職創業,並一度被YC看中。而這些經歷也為她最終在Instacart打破職場天花板埋下了伏筆。

出乎她意料的是,當從Facebook跳槽到Instacart,她也直接完成了在大多數華人眼中的穿破天花板的職場跳躍——從經理級別直接上升到了總監。當時Instacart的理由是,他們很看重她有過從零到一打造產品的經歷 。

而這也只是這位硅谷華人精英職場開掛的一個開端。加入Instacart還不到兩年,Lily再次升職,成為了高級總監。而她在Instacart的成長和整個公司的成長是密不可分的。在Lily加入後, Instacart的估值從76億美金已經增長到390億美金。同步的,她也獲得了很多職場成長的機會,目前管理着大約95名員工,負責的業務也“從Million(百萬)到了Billion(十億)的量級”。

對她來説,過去考慮更多的是產品,現在則更多的是背後的商業,也就是這個生意能不能賺錢。她強調,如果一直留在大公司,她沒有辦法有這種思維轉變的機會。

硅谷的另一位華人高管——Twitter副總裁楊蕾也有着類似的看法,並且有着類似的職場經歷。

在谷歌工作7年後,當時是首席工程師(Staff Engineer)的楊蕾選擇了當時還只有100多人的、處於上升期的創業公司Quora。在加入Quora一年後,她升任總監,再之後一年,她以“火箭般”的上升速度升任了Quora的副總裁。之後,她重新選擇了大公司Twitter擔任副總裁職位。可以説,跳槽到創業公司成了她職場上升的助推器。

楊蕾在職場上能向前走幾步,表面來説,是去到了更小的公司,但往深處説,是自己的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的機會。

“(在創業公司)有機會讓能力得到鍛鍊,有機會去有更大的影響力,有機會讓別人看到你的閃光點,有機會去承擔更多的責任。”

就算在谷歌內部,楊蕾也一樣有着從零到一做一個項目的經驗。2011年7月,Larry Page重回谷歌後不到一個季度,為了直接精準打擊Facebook,谷歌決定也創立一個社交帝國Google+。

這在當時谷歌內部是一個非常炙手可熱的新項目——有很多挑戰,但也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人才。而當時楊蕾就是整個新項目中的一個團隊經理。可惜,後來項目失敗,整個團隊經歷了重組,楊蕾選擇繼續從小到大做一個產品,加入了快速增長的Quora。

有着類似職場上升經歷的也包括目前在Circle擔任CTO的Fan Li。從谷歌二度離職後,她選擇加入當時只有70億美金估值的Pinterest,升任高級副總裁,管理當時所有的工程團隊。

回看她們三位的經歷,有着很多共同點,就是無論何時,都選擇那些有更多成長空間的,但同時也有風險的項目。這些風險帶來了很多的職場機會,更是非常好的能力提高的平台。

楊蕾在參加硅星人舉辦的SYNC大會上曾經表示,她在Quora學到非常多, 鍛鍊了很多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溝通技巧、應對能力等等。在創業公司裏,資源有限,不能和大公司比,但也讓人變得更堅韌。

“大公司做了一段時間後,建議要有一段創業公司經歷。”她在分享中表示,如果想要在職場快速發展,需要找到合適的環境——可以是公司高度發展的階段或者是高速發展的公司。在這樣的環境下,更能有機會表現自己。

勤奮是最堅實的基礎

雖然從大公司跳槽到小公司看似是種捷徑,但説到底,職場上升拼的還是實力。只是這種實打實的能力在上升期的公司更容易被需要,被注意到。

在高速發展的公司和團隊中,有很多變化和挑戰,就會有很多機會展現自己的能力。華人管理者踏實肯幹、技術能力紮實以及很強的責任心的優勢就很容易被認可。楊蕾在那次分享中表示,團隊高速發展,就是需要踏實下來做事情的人。

相反,如果公司穩定且大,管理者可能需要的能力就不太一樣,華人的優勢就不突出。

公司高速發展的時候,做產品就成了第一要務。華人技術能力強、專注細節的能力都能被髮揮到最大化。Meta副總裁Bill Jia也有着類似的想法。

硅谷華人高管終成氣候:精英抱團,三代人沉澱,等待更多的CEO

和前面三個例子不一樣的是,也有一批高管選擇的是在一家公司深耕的方式上升。例如Bill Jia就在Meta工作了12年;谷歌副總裁皮嘉在谷歌工作了19年。不過如果細看下他們的經歷,也都會發現他們加入的時候,這兩家公司不但還沒上市,也都處於飛速發展階段——當時兩家公司的員工都還沒有超過1000人。現在谷歌全世界員工已經過10萬,Meta也已經有了7萬多人。

可以説,每一個華人工程師成長史背後都有過一個公司飛速成長的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破竹子天花板的這些華人中,一代技術移民女性佔比相當可觀。

在幾年前,華人女性如果能夠在硅谷擔任明星企業的總監,已經是個非常成功的職場經歷。但現在,硅谷大廠和明星企業中的總監級別以上華人女性已經非常多:從谷歌副總裁皮嘉,到Twitter 副總裁楊蕾,再到目前擔任Instagram副總裁的Maria Zhang,甚至是已經在Lime、Circle兩家公司躋身C-level的Fan Li。她們都已經證明,華人、女性身上的兩個天花板,並非不可突破。

孤獨者的抱團

“有時覺得很孤獨。”Lily回憶早期做管理層時候的經歷這樣説。管理層的職場成長也會面臨問題。早期剛剛當上團隊經理的時候,Lily帶領團隊成員的年齡幾乎都比她還大。“當時甚至連郵件都拿不準怎麼寫。”

後期雖然成熟起來,但Lily面對很多沒遇到過的管理問題也沒有人去聊。

所以這也是她加入SVLC、擔任Member Board of Director的原因之一。她希望能夠給其他同樣在職場奮鬥的華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經驗,讓後來者可以少走彎路。現在單是這個組織中,就已經彙集了超過400位華人管理層。100多人都在硅谷科技公司中擔任高級總監以上職位。想進入這個組織,尤其是在組織成熟後期,至少需要擔任團隊經理以上職位。

SVLC還只是硅谷眾多華人職場組織中的一個。其他包括清華領航計劃等等也都彙集了大量華人高管的加入。

可以説,華人已經在硅谷成了中流砥柱,躋身了管理層,有了過去沒有的很多話語權和大公司的決策權。這些都離不開很多人的努力付出和提攜後輩。

在接受採訪的這個週末,工作帶娃已經非常繁忙的Lily還是拿出了幾個小時和SVLC的“同事”開會討論接下來的活動安排。目前,SVLC大概每個月都會在週末有那麼幾場閉門活動,每場也都要持續幾個小時。有時是職場討論,有時技術討論,也有時會單純開一些財商課,甚至集合起來大家的資源投資了一些有前景的創業公司。

把華人圈子的資源盤活,是她的一個願景。

目前整個組織有11個董事會成員。每個會員的加入都需要大家的舉手表決。這個組織簡單來説,想要吸引上進的人,有理想的人,而不是為了賺錢、找資源的人。

在這種抱團的過程中,無論是組織的人還是參與的人都獲得了很多成長。

Lily表示,之所以很多華人升職上不去,實際上是缺乏特定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更不可能從書本中獲得,只有自己幹了、上手了才能獲得這種能力。“當(職場上站的)舞台越高,鍛鍊的機會反而越少。”在她看來,能夠組織這種一百多人活動帶來的能力提高是很寶貴的。和很多人在組織裏聊一聊,也讓Lily學到了很多其他人的職場經驗。

在SVLC最近做的針對400多位會員的一份內部調查中顯示,在過去一年,有超過10%的人有過一次升職 。對於這些已經身居高位的人來説,能夠在天花板上再次上升是很難的事情。

硅星人注意到,曾經在2020年以谷歌副總裁身份在SYNC 大會演講的Yanbing Li已經成為自動駕駛上市公司Aurora的高級副總裁。同年參加大會的Fan Li已經從Pinterest SVP、Lime CTO的身份成為了 Circle 的CTO。

兩代華人的硅谷積累

回看越來越多華人在硅谷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 其背後可能有幾個原因。

Lily提出,在非常早期作為華人管理層,其實很難招到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華人進入這個圈子,華人的硅谷職場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高,這讓華人管理者比過去更能吸納能力優秀的團隊成員,隨之更能在職場做出成績。

其次,硅星人也觀察到,包括Lily這一代華人管理層能夠快速成長,也得益於過去幾代硅谷華人的努力和積累。而正是前輩們的努力和積累,才讓後來者有了更好的職場環境。

而這,僅僅還是個開始。

“我有一種願景,就是希望硅谷華人圈子可以未來有10個CEO,有10個億萬富翁。”Lily説。

*注:封面圖來自於Financial Times,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不同意使用,請儘快聯繫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58 字。

轉載請註明: 硅谷華人高管終成氣候:精英抱團,三代人沉澱,等待更多的CEO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