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英國人演練了近60年的“倫敦橋行動”派上了用場。“倫敦橋行動”是關於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後如何處理後事的一系列行動的代碼。據報道,英國王室的主要成員多用當地的橋名作為葬禮行動代碼,而且所用的橋的名稱,通常與所代指的王室成員有關聯。
女王的丈夫、去年去世的菲利普親王,其身後事的代碼就是“福斯橋行動”。福斯橋是蘇格蘭東部的交通樞紐,它的南岸就是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而菲利普親王的頭銜正是愛丁堡公爵。如今的查爾斯三世國王,作為查爾斯王子時,他的葬禮代碼就是“梅奈橋行動”。梅奈橋是連接威爾士大陸和安格爾西島之間的一座懸索橋,而查爾斯王子早在1969年就被冊封為威爾士親王。
據説,用有代表性的橋的名字作為暗號,代指王室成員的身後事計劃,最早是出於保密和避諱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在上世紀大部分時間裏,電話是人們最迅捷最常用的通信手段。據説,當年在傳遞類似國王、王后等重要王室成員去世信息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被接線員聽到而提早泄密,故採用了暗號。另一方面,這些王族身後事的行動計劃都十分繁雜,事務涉及到王室、政府、警方、媒體等多方聯合行動,這麼多人往往要提前許多年就經常開會探討行動細節和方案。而伊麗莎白女王的“倫敦橋行動”,最初制定的時候是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女王只有30多歲,大家開會討論女王的葬禮流程,總會有些尷尬和忌諱。為方便工作,用暗號指代葬禮計劃還是很有必要的。
據英國媒體報道,“倫敦橋行動”計劃相關方面的人員每年至少要進行3次會議,根據實際情況對計劃進行相應的修訂和補充完善。經過近60年曆經幾代工作人員的商討和演練,再完善的保密計劃也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風”。多年前,“倫敦橋行動”這一名稱幾乎就變成了英國人公開的秘密。隨着女王年事越來越高,人們愈發關注“倫敦橋何時會倒掉”。然而,真正到了“倫敦橋倒掉”之後,不少人才發現這一國葬行動計劃的複雜程度遠超常人想象,“倫敦橋行動”實際上還包括了“獨角獸行動”“跑馬燈行動”以及“春潮行動”等諸多分支計劃,用以籌劃多種情況下不同階段的不同應對。
女王的母親、伊麗莎白王太后的老家在蘇格蘭,於是她的身後事就用蘇格蘭的泰河橋來指代。“泰河橋行動”的提出,始於1975年,而當時的王太后已經75歲了。所以,國葬計劃涉及的各方人員絲毫不敢懈怠,每年都會定期進行演練,以求到“實戰”之時能有條不紊。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這種演練竟然一直持續了27年,到2002年王太后以102歲高齡病逝的時候,“泰河橋行動”最終得以實施。
2002年,全球據稱有超過千萬人通過電視觀看了王太后的葬禮直播。不難發現,這場葬禮像大多數大規模的皇家葬禮一樣,每一個小細節都是提前計劃好的。但人們也注意到,“泰河橋行動”在重視皇家禮儀的同時,也兼顧了王太后的個人愛好。伊麗莎白王太后自幼就非常喜歡蘇格蘭風笛。葬禮中,蘇格蘭風笛始終貫穿各個重要環節。在王太后的棺材從温莎城堡前往倫敦聖詹姆斯宮的教堂途中,王太后的私人皇家吹笛手演奏了她生前最喜歡的輓歌之一《黑暗島》。而從聖詹姆斯宮途徑王太后曾經的家卡勞倫斯宮,前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途中,則由近200名風笛手和鼓手,以及1700多名士兵共同護送她的靈柩。途中,樂手演奏了令人難忘的曲調《森林中的花朵》,向沿途趕來為王太后送行的哀悼民眾致敬。有媒體判斷,從這些樂曲的選擇和充滿温情的細節上,王太后本人或許參與了“泰河橋行動”的部分規劃。
過去的王室葬禮,並未使用橋樑的名稱作為代碼。比如女王的父親喬治六世,他的身後事的代碼就是“海德公園角行動”。1952年,因為喬治六世患肺癌,當時的伊麗莎白公主不得不代替父親出訪各國。但就在伊麗莎白正在肯尼亞的出訪途中,她聽聞噩耗——“海德公園角行動”啓動了。當時,從公主自動升格為女王的伊麗莎白立即乘飛機趕回英國,而相應的這些程序,也是包含在“海德公園角行動”預案中的。(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