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9日電 題:十個關鍵詞,看中國法院十年改革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全國法院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8日晚在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會議上説。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法院先後推進實施130項改革任務,制定出台330多件改革文件,記者從中梳理出十個關鍵詞。
——司法責任制
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法院抓住司法責任制這個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依法賦予院庭長監督管理職權,健全專業法官會議研究諮詢、審判委員會最終決定的新型審判權力運行機制。
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已基本建成。85%以上法院人員向辦案一線集中,98%以上的案件裁判文書由獨任庭、合議庭直接簽發,法定審判組織辦案主體地位得以強化。
——法官員額制
法官員額制涉及不少人的切身利益,被稱為司法體制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全國法院嚴格遴選考核程序和入額條件,從原來21萬名法官中遴選產生12.8萬餘名員額法官。
與此同時,最高法進一步明確與法官違紀違法行為相銜接的員額退出政策。現在,中國已基本建立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的法官遴選制度,以及“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動態調整”的員額管理機制。
——立案登記制
2015年,中國法院全面施行立案登記制改革,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訴必理”;三年後,全國法院又開展案件“當場立、自助立、網上立、就近立”改革。
去年,中國法院平均當場立案率超過95.7%,接收網上立案1080萬件。另據介紹,依託“立案協作網”,中國建成逾1.3萬個覆蓋城鄉的跨域立案網點,累計提供跨域立案服務14萬件,90%的申請做到30分鐘內響應。
——訴訟程序繁簡分流
20個城市的305家法院曾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小額訴訟程序適用率由5.7%升至20.97%,簡易程序適用率達65.16%,試點法院小額訴訟再審改發率0.01%……試點數據顯示,審判質量和效率明顯提升。
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被納入新修正的民事訴訟法。此外,最高法也在推進行政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機制改革。
——解決“執行難”
中國法院已經基本解決“執行難”。來自新疆法院的數據顯示,近三年執行到位金額759.37億元人民幣,切實讓人民羣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另據介紹,法院通過網絡拍賣執行財物80%以上,流拍率、拍賣成本明顯下降,司法網拍實現“零投訴”。
司法部門還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息與公安、民政、住建、工商等部門共享,推進落實150項聯合懲戒措施,鞏固拓展綜合治理“執行難”格局。
——互聯網司法
最高法先後在杭州、北京、廣州設立互聯網法院,探索“網上糾紛網上審理”新型審理模式,推動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
據知,中國的網上立案、網上繳費、電子送達三類應用均超過25%。最高法制定互聯網司法規則,印發全球首個區塊鏈司法應用意見,推動形成“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
——智慧法院
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電子卷宗覆蓋率平均達73.75%;研發智能審判輔助系統,提高司法人員事務性工作效率;拓展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司法應用場景……這些都源於智慧法院的實踐。
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被視作中國司法事業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法院以深化改革促進科技發展,以科技應用提升改革效能,比如,審判監督管理模式由傳統“盯人盯案”向全流程“靜默化監管”轉變。
——巡迴審判
為方便民眾訴訟,就地解決糾紛,通過設立6個巡回法庭,最高法被“搬”到百姓家門口。
各地法院亦開展巡迴審判工作,例如,浙江法院在案件量少、不適宜設法庭的地區設立巡迴審判站點516個,陝西法院探索出“蘋果法庭”“旅遊法庭”等特色巡迴審判機制。
——知識產權審判
法院知識產權專門化審判體系不斷完善。除有審理全國範圍內專利等技術類知識產權上訴案件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還有北京、上海、廣州、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以及南京、武漢、深圳等27地設立的專門審判機構。
另一方面,中國的21個高級法院、164箇中級法院和134個基層法院開展了“三合一”改革,即由具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管轄權的法院統一審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截至去年年底,這些法院審結知識產權刑事案件6萬件。
——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
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不僅限於傳統訴訟。去年,全國法院在線調解糾紛突破1000萬件,平均每分鐘就有51件成功化解在訴前。全國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速裁快審案件871.5萬件,平均審理週期較一審民商事案件縮短43%。
最高法認為,經過十年努力,集約集成、在線融合、普惠均等的中國特色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已全面建成。(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