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道,本月11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美國總統氣候特使約翰·克里近期將訪問中國,試圖在中美關係緊張的局面下,促成中美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若計劃成行,克里將成為現任總統拜登上任後,首位出訪中國的白宮高官。
但從當前情況來看,對於拜登政府而言,對華外交的最大阻力並非來自雙方政府,而是美國社會的輿論壓力。自拜登上台後,一直主打“遏華”口號,為了洗清“對華軟弱”的嫌疑,在諸多場合和活動中都對中國態度強硬。
譬如三月份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當時美國務卿完全將會談當作美國主場,絲毫不尊重外交禮儀,還對中方代表出言不遜,最終中方代表不再忍讓,當着一眾媒體痛斥美國無賴做派,導致開局就瀰漫緊張氣氛。
而這次克里的訪華之行能否落實,也讓我們看清美國到底有無誠意。雖然中美關係敏感,此時訪華必然備受關注,但克里畢竟是氣候大使,與國務卿、國防部長之類的“核心人物”不同。若在氣候問題合作上美國都能雞蛋裏挑骨頭,那麼中美之間的對話也就沒有太大必要了。
只是即便克里此行能成,但所影響範圍卻是少之又少。過去中美之所以能密切合作,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在配合美國製定的規則秩序,譬如2008年美國金融大危機,中國給予了美國鼎力支持,然而在特朗普上任後,這種合作早已不復存在,“美國優先”的口號牢牢豎立在特朗普頭上。
雖然拜登政府上台後屢次強調,希望在不違背美國利益的前提下和中國合作,但輿論壓力讓美國政府拒絕緩和中美關係,因為一旦態度稍有緩和,便會被視作“對華軟弱”,然而拜登也無法改善這種情況,所以最後與中國合作便成了一紙空話。
如今,美方唯一認可中美可以合作的領域便是氣候領域,但按照美國的脾性,必然是要當這個領頭羊,佔據核心地位擁有話語權的,按照之前的套路,往中國身上潑髒水也是少不了的,全球變暖、節能減排、讓中國人少吃豬肉不用木筷,這都是前車之鑑。對於美國,我們已經不抱有任何希望,必然會以最壞可能性預測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