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調整價格,這種信息在當今的傳播裏有點“雞肋”的味道。漲價,大家習慣了,老車主會自己找路徑安慰自己,降價,新車主/準車主會覺得是好事。
在關於這類新聞的內容評論區裏,不難看到一個普遍現象,高亮的評論主要關於“特斯拉的直營沒有4S店的套路,像智能手機渠道里,直營幹掉傳統那樣。”注意一個細節,是很多新聞評論區下方都是這樣的表述。於是,有2種可能,1種是民意確實如此,另1種則是互聯網時代的常規操作。
當然了,沒必要去過多解讀特斯拉的新一輪漲價帶來的新影響是什麼,幾年間的幾次調價並不影響它的銷量和美譽度。不過,現象背後總有本質。
2021年的漲價,與以往有何不同?漲價分兩頭,一個是中國市場的調價,一個是海外市場,尤其是其本土美國市場的動靜。
中國市場調價,高性能版Model Y Performance價格調整為38.79萬元,比之前的價格高了1萬元,此前已經訂車的價格不變。解釋的原因為,全球芯片荒及零部件短缺狀態下,造車成本上升。按照以往的消費市場反應來看,儘管特斯拉這一次上調了一定幅度的價格,但有着7月以及此前下調價格為主的前例,消費者的未來預期還是好的,一如此前特斯拉調價那樣。
不過比較出乎意料的是,在一直以來基本盤十分穩固的美國市場,特斯拉的老用户卻表示出了比較大的反應。核心原因在於,特斯拉這一次的價格調整較之此前頻率更高,2個月內第5次調整,且調整以漲價為主。金額並沒有中國市場的1萬元人民幣那麼高,比如最新一次的漲價為500美元。
但,錢不多卻搞得輿論討論比較大,就頗為值得玩味。因為一貫以來,特斯拉在美國市場基本盤裏,能得到絕對壓倒性的優勢。這種優勢甚至大到了一定程度,比如埃隆馬斯克今年在考慮逐步縮減特斯拉在北美商圈裏的展示店,同時將之中的資金進一步用作它處。比如,因為北美消費者對於特斯拉高度認可,所以馬斯克考慮進一步加大網絡端的銷售,減少實體店的數量。如果想買車,打開手機直接無實物諮詢、下單、選配等等即可,建立在無實物的前提之下,就能完成整套流程。
當然,這之中也是有前提的,比如“如果發生相應法律糾紛”,在北美的“打官司是一門生意”前提下,自然是不愁;再比如,也並非是完全無實物來進行銷售,至少是減少實體店而不是取消實體店。
所以,站在很多角度來看目前特斯拉的頻繁調價,以及不太符合此前反應的“鬧騰”,就不太好解釋的通。
事關新的高利潤,漲價的鍋不算什麼特斯拉頻繁調價的核心在哪?答案,中國消費者能很有代入感。
因為政策、補貼的加大,主要是歐洲/北美的補貼力度在2021年快速推進,直接讓特斯拉開始儘可能的尋求新的高利潤點。
幾年前,我國開始快速推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給出了一系列的相關補貼與政策,諸如消費者購車時的購置税免徵、部分限購市場中的“號牌豁免”、部分限購市場中“更大的號牌獲取幾率”以及不限號等政策。
同時,企業賣出越多的新能源車型,則能拿到原本銷售市場之外的相應補貼金額。幾年間,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已經無需此前力度的推進。
而歐洲、美國市場,因為此前的行為較為保守,於是同時因為2020年疫情刺激消費以及2021年的“發展不被甩開”,也開始了自己的補貼促進政策。
近期,關於特斯拉在中國8月銷量的數字引發了不少的討論,核心原因在於,特斯拉將3萬台以上的新車,生產出之後直接發往歐洲及其他市場,滿足當地的交付量。而在中國市場裏,它保持的是破萬的成績,並未火力全開。
之中的原因正是,它想要拿到儘可能高的利潤和補貼。
所以,這一次的特斯拉海內外漲價,如果直接用直營的邏輯來解釋,其實沒那麼站得住腳。因為,它一直以來所宣傳的“直營=隨着各種周邊影響,價格儘可能透明”,並非是此次漲價的核心。漲價的核心是,在芯片荒的新能源補貼時代,為了利潤最大化,它的選擇是“讓用户來分攤成本提升”而這種成本,如果按照從前的汽車行業所發生的的事例來看。
“企業的日常操作是,用拿到的相應高昂補貼,替用户進行買單。”
當然,特斯拉怎麼選擇,是它自己的事兒,畢竟在商業社會中,它的做法並不違反什麼規定/法條。只是,要特別説明的一點是,這一次的漲價,用一貫以來的直營優勢,解釋不通。
寫在最後:2015年,特斯拉將此前更偏向與iot、智能設備等輕資產方面的“直營模式”,引入了汽車行業。背後依託着資本的不斷注入,以及Model 3的順利登場,最終登上了如今的市值/銷量高峯。高峯上的它,有着對很多傳統操作的新定義權,譬如頻繁調整價格等。且,預計,此後還會進一步延續下去。
但,隨着時間的積澱,我們能越來越清晰的發現。“直營”並非是擋箭牌,直營模式下選擇穩定價格同時保持新老用户的案例比比皆是,直營模式之下選擇自己承擔上漲的企業也比比皆是。
於是,2015年由它所引入的“汽車直營模式”,未來能否繼續接得住“想調價就調價”,可能會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比如,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製造上下游眼前可見的成本上漲,電池的費用,是不是也要消費者和直營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