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成功的創業者是如何成功的?
個人心智決定了一個組織發展的邊界。對於創業者來説,認知邊界決定了自身的發展高度。
另外,對於創業者來説,如何度過至暗時刻比如何做到一帆風順更重要,不管是馬雲還是任正非,他們一帆風順的時刻是沒有研究價值的,而他們人生最艱難時刻卻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
創業者想要成功,必定要究其根本。
所以,今天我們來看一下限制創業者認知邊界背後的解鎖要素是什麼,以及那些成功的創業者是如何熬過人生的艱難時刻的。
授課老師 | 朱丹混沌創新領教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限制性信念
大家自問一下:馬雲有智慧還是你有智慧?
我想絕大部分人會回答:馬雲有智慧。
實則不然,其實我們和馬雲有同樣的智慧。對此,那些認為馬雲有智慧的人可能會疑惑:不對,既然有同樣的智慧,那為什麼馬雲能成功而我卻沒有成功?
答案是:馬雲比你想問題的限制小。高手的心中無邊無際、沒有限制,普通人心中荊棘遍佈、寸步難行。美團的王興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很多人的人生是在邊界之內,我們和高手的不同在於思維的不同。
到底誰在為人生設限?誰導致我們活在一個有限遊戲當中呢?
其實是我們的信念,我們自己的信念在為我們的人生設限。我們的信念可以成就我們自己,也可以限制我們自己。有些信念是潛移默化的心靈力量,每時每刻都在發揮影響,要發現那些限制我們的信念,並解鎖這些信念,才是活出一個無限遊戲,一個非凡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作為創始人或者企業管理者,甚至是一位普通員工,影響我們的都是認知的邊界,也就是我們的信念,或者説是限制性信念。限制性信念非常重要,我們整個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看到我們的限制性信念,打破它,然後重建一個新的信念。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呢?限制性信念就是對自我和世界的一個錯誤的觀念。為什麼有這些錯誤的觀念?因為我們根據過往一系列的事件和經歷總結出來在當時也許是正確的結論,但此時此刻變得不正確。限制性結論是內在根基,是我們每個人行為舉止的根基,但是我們很難識別出這些信念,錯誤的把這些信念當成了事實本身。
舉個例子,比如有些人的信念是認為自己根本賺不到錢,不可能賺很多錢,為什麼?因為他説過去從來沒有賺過,這樣一種信念就導致了過去沒有賺過錢,未來也不能賺到錢,因為他把它當成了一個事實。過去沒有賺到錢,現在沒有賺到錢,所以未來也賺不到錢,必然就在貧困的生活中度過一生。
我們每個人的信念其實是由當初的某一個特定經驗產生的,但到底是由哪個特定經驗產生的,需要我們去進行探索。比如你有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在你小時候的某個特定場景,因為你的父母、你周圍的關係,或者你自己經歷的事件,讓你認為當時這些觀點是對的,但在今天的場景中,你發現不對了。包括過去很多植入的觀點,過去可能是對的,但在今天這個不確定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有新的事物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舊的觀點已經不匹配了,就會造成很多內在衝突,這些衝突形成了我們向前跨越的荊棘所在。全是柵欄我們跨越不過去。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讀“限制性信念”的話,就是:任何觀點只要向可能性關閉了大門,就成了限制性信念。
所以當你看到一件事情,覺得沒有更多可能,或者已經設限時,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形成了一個限制性信念,向可能性關閉了大門。
人生不設限,真正的人生是要活出一個無限的人生。但是大多數人把人生設限了,活的特別侷限,特別小。我們把普遍的限制性信念進行了總結,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無助;第二類是無望;第三類是無價值。
無助本質上是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比如,別人可以當CEO,但是我做不到;別人可以去解決這個商業問題,但是我可能做不到……
具有這種無助的限制性信念的人,通常會有一種無力感,沒有目標,想的多,行動少,特別喜歡把原因歸結為外在環境,在其他的人、事、物上面,常常會有一種受害者的心理。
當一個人有能力,但卻不被許可用自己的能力解決一些事情時,會產生無助感,這樣種信念像病毒一樣。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信念呢?
一般都是因為這些人在小的時候父母過於包辦了我們要做的事情,或者説強行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不允許我們挑戰權威,剝奪了我們鍛鍊的機會。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覺得這個問題我們沒有辦法解決,但是別人可以,爸媽可以,權威人士可以,所以當遇到一些問題時,我們不再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養育環境是否會造成孩子在長大和成年之後,有這樣無助的感覺。
無望就是絕望,對很多事情的可能性不再抱有希望,腦袋裏只會做出一種判斷,不想做任何嘗試,面對可能性都不想努力,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事也不會去做。
無價值就是,即使面臨自己喜歡的東西也不敢追求,害怕自己配不上這個東西,經常自責。這種無價值感在潛意識深處難以覺察到,相對於“無助、無望”來説這是比較嚴重的。
一般我們都是由“無助、無望、無價值”這三種信念同時來運作的,某一種會強一點,但這三種信念都會存在。
這三種普遍的限制性信念,影響了我們的一生。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打破原有的觀點,走到這個新的觀點的反對面,比如説原來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當眾演講,你有這樣一追觀念,並且認為這是事實,但今天你知道這是一種限制性信念,你要給出一個新的觀點:你可以當眾演講,然後慢慢相信這個觀點了,再嘗試做一些新的改變,積累一些新的成功經驗,內在植入一些新的錨定。建立了一個新的觀點,這樣一種限制性信念就被打破了,人生就成長起來了。
這三種限制性信念並不是只有生活中才有,其實我們在企業經營的過程當中,這些問題是更加嚴重的,只是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活在了教科書當中、活在標準答案當中、活在媒體給我們的觀點當中,我們沒有辦法突破,這是非常可拍的。就好像我們做CEO只有一種管理方法,我們做父母宣揚的都是同樣一種模式,這是不可能的。比如關於父親的故事,一百個故事有一百種父親,這一百種父親都是可能的,作為CEO也如此,一百家企業有一百種CEO,沒有標準化。
我們內在有很多自我限制,使我們困在原地,寸步難行。只有打破原有的觀點,建立新的觀點,我們的人生才能前行。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人生的意義
我們今天活在標準的框框當中出不來,很多煩惱、限制性信念一個又一個出現,該怎麼辦呢?
我給大家講一個星星與太陽的小故事。
一對老夫妻,感情特別好,記者問老太太:“你的老伴沒有缺點嗎?”
老太太説:“我的老伴缺點特別多,像天上的星星那麼多。”
記者又問:“有優點嗎?”
老太太回答:“優點只有一個,但是優點像太陽一樣,一出來星星就不見了。”
這個故事給我的啓發特別大:誰是我們人生當中的太陽?是不是找到那個太陽之後,我們無窮無盡的煩惱就會消失很多?
其實人生當中這個太陽就是我們使命的力量。什麼是使命的力量?使命的力量就是我們心中源源不斷的生命的力量,我們每個人內在源頭連接本質的力量。
與源頭連接需要無所畏懼、勇敢的力量,當我們帶着無所畏懼的力量與源頭連接之後,我們就像有了新生,外在的枷鎖就會被打破。
我們在小時侯會有那種與生命連接的力量。三歲以前我們會勇敢的表達自己,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但是長大之後會被很多觀點、教條、約束等,慢慢罩上一個殼。我們需要討好世界,討好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求存,慢慢封閉在殼中,與內在的力量失去了連接。
人生的再次成長是能夠打破這個殼,像小雞破殼一般。但是怎麼才能打破這個殼?如果説我們打破這個殼,靠外在的力量,把雞蛋殼打破,小雞能孵出來嗎?孵不出來。當然,外部環境很重要,温度濕度不合適也孵不出來,但是小雞破殼是靠內部的力量,如果我們源頭的力量和使命的力量能夠衝出來,那時殼自然就破了,煩惱就沒有了,那些限制我們的限制性信念就消失了。我把這個力量稱為“使命力”,就是喚醒生命源頭的力量。當我們連接到這股力量後,就能時刻與源頭進行頻率的校準,這時我們就相當於與源頭不斷連接,創造力就產生了。
其實很多的藝術家、科學家,還有那些我們稱之為“匠人精神”的這些人,他們的生命狀態就是與源頭連接,與使命連接的狀態,源源不斷的靈感就來了。
我們在理念世界裏面提出的“人人都是創造者”,這時我們要反問一下,人人都是創造者,為什麼我不是?就是因為我們和源頭失聯了,我們被太多的信念給限制住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成為創造者。
其實,使命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篤定感、確定感,但人們為什麼需要這種確定感和篤定感呢?
因為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的情緒,最終都是來自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大腦本來是我們的一個器官,是我們的僕人,但是今天人的大腦太強大了,很多人大腦以下的部分都失去連接了,大腦成為了我們的主人。
為什麼呢?
我們生而為人,不可能逃脱大腦,要學會和大腦攜手合作。大腦按照“最小自由能”的原則去運行,即個體所期望進入的狀態和個體感官感受的狀態之間的差異越小越好。差距越小,就會覺得理想現實無殘差,歲月靜好;差距大,就會覺得理想現實有殘差,生活特別苦。
大腦對於理想和現實產生的殘差非常敏感,理想和現實一致,大腦會覺得安全,否則就產生消極的情緒。其實我們的大腦就是一個確認器,它不能接受混沌和不確定性的狀態。當理想和現實有殘差的時,我們的爬蟲腦就要把這部分殘差交給高級大腦來處理。
高級大腦是如何處理殘差的呢?高級大腦處理殘差的方式就是給現實賦予意義。人類進化的高級階段就是要掌握精神性和意義性,而不是純粹的眼見為實的層面,用意義來彌補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人的一種能力。有一部分人具有這樣的能力,有一部分人這種能力稍微差一些。那種追求精神屬性很強的人,通常能夠給眼見為實的現實賦予意義,而另外一類人他們只對眼見為實感興趣。
如果我們善於用精神屬性,用意義來彌補現實時,現實就變得更大了。我們看這張圖。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現實+意義”遠遠超出我們的期待,如果我們能夠在任何時刻都以一個全新、全面的視角來看待事實,我們可以找到新的意義。每個時刻看到的都超出了我們的期待,我們自然就處於這樣一種喜悦的狀態。雖然説這件事情很難,但是值得去做。
所謂的意義就是從苦難當中看到禮物,並且你相信一定有禮物。當我們經歷苦難、困難時,其中一定會有禮物。當然,這要看我們從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去找,這就是意義的價值。
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説,人生可以説有意義,也可以説沒意義,很多人都是面臨無意義的階段,從生物屬性講,可能真的沒有意義,但是沒有意義人生就沒法活,困難太多了。只有我們為人生賦予意義時,我們人生才能真正活下去,才能克服困難,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
當我們的人生活到了更高階的狀態時,我們又可以回到不用賦予意義的階段,每個當下對我們來説都有意義,不需要再賦予意義。當然,這時的不需要賦予意義和最開始的人生沒意義完全不一樣。
所以,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第一步來説,給無序的生活賦予意義,這是最重要的,再往上走,走到高階狀態我們又回到原點沒有意義,但是這時的沒意義和之前的沒有意義已經不一樣了。
當我們能夠給自己一生賦予意義時,苦難就不是苦難了,這就是使命的意義和價值。其實,當我們在找人生使命時,實際上就是給自己的一生賦予價值的過程。
該如何給人生賦予意義呢?
當我們在苦難和迷茫時才會給人生賦予意義,在一帆風順時,人們通常不考慮意義。當人生迷茫時,使命是幫我們穿越迷茫,一躍而起的那股力量。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苦難對於我們來説意味着什麼。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人生的每一場鉅變是怎樣發生的,或者説你人生的每次成長是怎樣發生的,是不是在經歷一些痛苦的事情,不管是失戀、高考失利、失業、破產等等,每個人對這種苦難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人們往往誤以為自我的發展是具有連續性的,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今天我們看到中年姐姐開始逆襲這件事情很有魅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自我長出來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長都特別恐慌,其實不用恐慌,這是舊的自我正在瓦解,新的自我正在生長的過程。所以説,自我長出來的過程不是連續性的,要經歷很多非連續性的轉變,從一個台階到另外一個台階,在轉變的過程當中,不是有梯子線性過去的,是從一個已知世界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而登台階的過程當中伴隨着劇烈的變動和強烈的不安,這就是我們經歷苦難的過程。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我們經常説至暗時刻,什麼是至暗時刻?至暗時刻就像舊的模式和新的模式之間穿越那條深深的隧道,比如説發生了一個重大的事件,迫使我們的認知發生了改變,當我們剛走出舊的認知模式時,還能看到背後舊認知模式的光,但是繼續往前走,我們就會陷入黑暗的泥潭,不知道該怎麼走。因為舊的光沒有了,新的光也沒有到來,在隧道中找不到方向。
在至暗時刻中,其實有兩件事可以幫助我們。
第一,相信源頭的力量,相信自己內在的源頭一定會帶你走向你該去的地方,它就是你內在的光。
第二,給當下的苦難賦予意義。如果能給當下的苦難賦予意義,只需咬牙一般能挺過去,否則的話,在至暗時刻很多人要麼回到舊模式中,要麼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看到在至暗時刻,很多上市公司董事長自殺了。
至暗時刻,我們要學會從小事開始做起,要讓我們的大腦對事情賦予意義的這件事情成為一個無意識的動作。每個人生的至暗時刻都要賦予意義,當我們大腦內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每個痛苦的時刻都問問自己,我能學到什麼,這裏面對於我來説又意味着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如何尋找意義
哈佛大學的教授比爾·喬治,他在研究人的“熔爐時刻”,這些熔爐時刻是人生昇華和重新出發的發令槍,它爆發出來的力量你無法預測,關鍵是你否得到“頓悟”,也就是尋找意義。
尋找意義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一定要培養出來,否則我們沒有辦法穿越人生的至暗時刻,人生會越來越苦。為什麼呢?因為世界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強,會給我們大腦帶來非常大的衝擊。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心理疾病將超越癌症、心臟病,成為人類第一大疾病。心理學將變得更加重要。
在心理學中,意義是個體對事物之間期望關係的心理表徵,它能夠幫助人們理解生活中的各種經驗。當人們對實物理解後產生的期望於個體經驗一致時,產生意義感,充滿生命力;當人們對事物理解後產生的期望與個體經驗不一致時,會產生違反意義,並伴隨着出現無意義感。所以當期望和現實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又不能用意義進行彌補時,人生就有大量的無意義感,這種無意義感讓人特別沮喪自責,會處於一種特別低的能量狀態。
比如説一個創業者遇到了疫情,沒辦法發工資,應收賬款又回不來,這時該怎麼辦?
現在很多創業者都處在人生低谷的狀態,很痛苦,不知道人生該怎麼辦,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很大,產生無意義感,覺得人生特別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但是,如果換一個思維視角,從時間維度尋找意義,如果我們轉換更大的尺度,從八十年的視角來看,此時此刻一定有禮物,我們要看到這些事情的背後給到我們的禮物是什麼,這些禮物讓我們學到什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不是賺多少錢,而是在這些磨難當中學到什麼,反思到了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成功者,很多人從混亂、迷茫,不知道未來走向哪裏的一個徘徊、遊離、混亂的過程中走過來後,人生髮生了巨大的改變。他們在意識轉化的過程中有了很多反思和領悟。
比如貝索斯,他提到了“徘徊哲學”,任正非提出了“灰度哲學”,這些都是在不確定性的、迷茫的和苦難的泥潭中走出來後的領悟,這些也是“反人性”的,與人類的自動化無意識反應是相反的,也這有這些人具有了這樣的彈性思維模式後,才能真正的在芸芸眾生之中獲得成功。所有人都會面臨危難的時刻,只有你的心力足夠大、足夠定,才是決定你成功的最重要的事情。
怎麼樣讓我們的心力夠大夠定?尋找意義。當然,這不是説説就可以做到的,是尋找事情背後的意義。苦難本身不會造就人與人的不同,但是對於苦難的解讀方式就決定了人和人的不同。如果我們把挑戰當成無意義的受苦,並且認為發生的這些事情都是隨機的、突如其來的,我們確實會感覺到特別痛苦,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認為我們今天面臨的這些挑戰就是自己的精神胚胎計劃好的,和別人無關,這些都是讓自己進行反思、進行總結、進行昇華的事情,這時我們會看到所有的苦難背後的意義非凡。
能否構建意義,決定了我與我的人生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構建意義,就可以把看似雜亂的人生,沒有意義的人生整合拼成一張圖,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那麼該怎麼給生命賦予意義呢?我們來看一下意義構建模型。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我們生活當中有各種各樣的經歷和經驗,於是我們就建立了兩種關係,一種關係是期望關係,另一種關係是現實關係,當我們的期望關係和現實關係一致時,我們的大腦就會適應,當兩種關係不一致時,我們的無意義感會立即降低。現實和期望差距越大,生活會特別苦,人生會變得沒有意義。
如何提升無意義感,讓人生有意義?有四種方法。
其一,順應的過程。人們希望熟悉的事物都是具有一致性的,不能沒有秩序,怎麼做到這點呢?我們要順應變化的過程,讓我們能夠重新解讀,能夠適應原有的認知結構。思維要具有彈性,不要固化。
其二,肯定的過程。肯定的過程就是事情發生後,千萬不要自責,痛苦的事情是我們自己導致的,自己不夠好,就開始自責,這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應該增加自我的概念,對自我進行肯定,要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被安排好的,你左右不了他,你只是他生命中的配角,他才是主角,他的人生是由他的精神胚胎設計好的。
其三,抽取的過程。我們要有一種能力,能夠在紛紜複雜的無序事件中找到一條主線。當我們有這條主線後,就可以提升自身對外界的掌控感,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在沿着這一個方向在走,其實就是使命的力量。
其四,組裝的過程。發現意義和創造意義,我們前面講的是發現意義,但沒有意義怎麼辦?自己去創造意義。所以我們在中性和正向的事件中發現意義,在極度負向中創造意義,這是解救自己的重要方法。
我們的使命就是給人生賦予意義,當我們找到使命之後,就可以給狹小和侷限的人生賦予意義,從而提升人的長度、寬度和厚度,讓人生更加飽滿,讓意義疊加到現實侷限的人生當中,然後讓人生變的不一樣,這就是使命帶給我們的價值所在。
使命清晰之後,我們的目標也就清晰了。如果目標不清晰我們會在低層次徘徊,每個當下都是必須和應該,沒有辦法向上走。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故事,七八年前,我給一家公司做顧問,這公司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剛開始做銷售,後來做人力資源,然後又做質量管理等部門,總之就是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到現在36歲了還很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了。而且當初他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老闆的安排,他自己一直在徘徊,沒有找到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如果説要做CEO,那他把所有的這些工作崗位都做做也是可以的,可惜他也沒有這個想法。
使命複利是人生最大的複利。當我們的目標清晰之後,每一件事情都疊加到我們的使命上,沿着同一個方向去走,自然就會複利。
創業者一定要注重使命力,它能讓我們擁有破殼而出的力量,打破限制性思維,讓人生不設限,從而點燃非凡的自己。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572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你總是突然感覺人生無助、無望、無價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