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3日消息(記者王晶)近日,南方多地防汛形勢嚴峻。未來幾日,長江中下游各江段還將相繼出現洪峯。
為保證旅客列車安全、準點到達。南方多地鐵路部門迅速啓動應急預案,組織大量工作人員上線巡查檢修。值得關注的是,科技“硬核”助力防洪,使得防洪減災變得高效率、智能化。
從7月5日開始,武漢高鐵工務段調度人員每天用GSM定位設備檢查防洪重點區段人工巡查二維碼信息(央廣網 發 來源:武漢鐵路)
7月11日,武漢市防汛辦發佈預測,預計16日,長江武漢關水位達到29.2米,成為歷史第三高位。7月13日,記者從武漢鐵路獲悉,為確保高鐵安全,武漢鐵路部門將多年來人盯人、人盯山的傳統戰術逐漸走向引入新技術、新設備的科技戰術,對高鐵沿線防洪重點地段進行全天候無死角的密集監控。
據武漢高鐵工務段安全指揮中心主任郭超宇介紹,將利用“insar監測系統”(即衞星遙感監測,是指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埋入探頭,通過衞星收集數據監測地質變化)與三維激光掃描儀,對高鐵沿線34個高路塹、堤邊坡、高大擋牆、橋樑路基等外部環境進行實時感應監控,精準掌握因強降雨可能會導致的地質災害和設備故障,將高鐵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除此之外,武漢鐵路部門在確保雨中徒步巡查和機車添乘巡查的基礎上,還投入使用防洪專用無人機,在汛期來臨前針對山高坡陡和危石等無人能及的隱蔽地段,進行空中“俯視”巡查;利用“水下機器人”檢測機針對雨前雨後漲水情況檢測高鐵橋墩設施安全情況等,通過一系列“科技化”手段巡查確保防洪隱患一處不漏。
據記者瞭解,自5月初開始,武漢鐵路對管內34個防洪重點單元所有感應監控系統數據信息進行了逐項分析,對預計發生水害地段提前研判風險並採取相應措施,幫助鐵路部門在入汛後連續3次快速高效地處理高鐵行車應急故障。
蕪湖工務段職工巡檢水位和線路(央廣網 發 來源:上海鐵路)
“滴,掃碼成功!”6月28日11時12分,合福高鐵北武夷隧道山腳下,南昌高鐵維修段上饒合福路橋工區工長梁文浩正手持一台GPS防洪巡線手機,對準隧道防洪檢查牌上的“二維碼”進行掃描。幾秒鐘內,手機內收到了一條關於隧道名稱、里程和山體概況的文字短信,同時,梁文浩所在的定位信息也被傳輸到了千里之外的防洪系統終端。
“智慧防洪”是今年汛期實施的新舉措。記者從南昌鐵路獲悉,在排查險情時,工作人員利用掃碼技術,實現防洪地點“身份識別”和巡查人員GPS定位功能。“山頂上還有一個防洪檢查牌,我們一路巡查到山頂後,還要掃一次山頂檢查牌的二維碼進行確認。”工長梁文浩告訴記者,贛閩兩省高鐵沿線多為崇山峻嶺,山區氣候複雜多變,特別是每年進入汛期後的極端天氣給防洪防汛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為防止汛期高鐵沿線山體發生落石溜坍、路基下沉等地質災害影響行車安全,工作人員必須保證對管內線路巡查到位。巡山巡河前“掃碼打卡”,巡查結束後在山頂“掃碼確認”,就能保證不遺漏任何一個隱患點。
在所有防洪Ⅱ級點、危石地點設置檢查二維碼,檢查人員抵達現場後掃碼進行檢查(央廣網 發 來源:鄭州鐵路)
7月11日,安徽省蚌埠市氣象台13時25分發布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大部分地區降雨量達到50毫米以上。蚌埠工務段加大對淮河鐵路大橋的水位觀測密度,在蚌埠橋樑車間內設置防洪抗汛值班室,將電子監控設備安裝在橋孔通航處,安排人員晝夜盯控通航影像,隨時掌握來往船隻通航情況。
科技再發達,還是會有排查“盲區”,南鐵贛州工務段奮戰在京九鐵路防洪加固、巡查設備的一線,確保列車安全(央廣網 發 來源:南昌鐵路)
不僅如此,記者還從西南鐵路瞭解到,雙電網、微小位移監測系統、3D地形建模等科技的運用也在助力抵禦汛期風險。目前,多地鐵路部門推進防洪工作由被動搶險向主動防範轉變,也為旅客列車線路加了一把防洪“安全鎖”。
蕪湖工務段職工巡檢水位和線路(央廣網 發 來源:上海鐵路)
瀋陽鐵路工作人員正在利用沿線視頻監控設備對瀋吉線危石地段進行巡視(央廣網 發 來源:瀋陽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