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發佈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9578-2021),並將於7月1日起正式實施。
相比現行的測試標準,新標準的變化主要是:目標是在2025年前,傳統能源乘用車、插電混合動力乘用車的試驗工況將由NEDC切換為WLTC,工況的改變將影響車輛綜合燃料消耗量。
劃重點,測試工況將從 NEDC 切換為 WLTC,這是新標準最核心的改變。雖然目前的政策還僅限燃油車和插混車,但是純電動車明確實行新的測試標準只是時間問題,而且電動車對於新標準更為迫切。
NEDC水分太大
為什麼要改變測試標準,車主最有發言權。
對於純電動車車主而言,最不喜歡可能就是冬天。因為一到冬天,純電動車的續航就會嚴重衰減。去年就有這樣一則新聞:某車主剛買回來的新車,實際續航卻只有官方續航的一半。而導致續航打5折的主要原因,就是電池受天氣氣温的影響。而除此之外,與純電動車普遍續航虛標也有很大關係。
很多純電動車主抱怨,NEDC續航里程沒有不打折的,春秋天打八折,到了夏天和冬天,續航里程就更短,甚至打半折。隨着NEDC的公信力進一步下降,NEDC標準被取代就成為了必然。
問題出在哪?
NEDC續航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水分”呢?
主要原因是在這一套測試體系中,車輛整體的運行工況太過穩定。具體來看,NEDC工況僅僅分為市區工況和市郊工況兩部分。市區工況由四個市區運轉循環單元組成,即同一過程重複四次。在測試過程中最高車速50km/h,平均車速19km/h,每個循環時間為195秒,共行駛4.052km。市郊工況測試共一個循環,平均車速62.6km/h,有效行駛時間400秒,共行駛6.955km路程。
更重要的差異點在於,以歐洲道路交通為基礎的NEDC,在速度變化程度上過於死板。以NEDC的市郊工況為例,穩定的加速以及勻速工況,讓車輛一直保持在較為高效的轉速區間運行,得出的車輛能耗成績自然更為節能。
對此,有專家解釋:“NEDC是歐洲上世紀70年代的標準,那個時候汽車不是很多,也沒有什麼交通堵塞,工況比較簡單”
但是,目前國內的交通環境更為複雜,顯然不可能做到如此的穩定。所以説,NEDC工況測試並不能完全模仿出我國的真實用車場景。
WLTC能否解決續航“水分”問題?
基於此,國家才有了WLTC替換現有NEDC的方案。
WLTC是WLTP(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Procedure,全球輕型汽車測試規程)中的燃料耗量測試循環。
與上世紀70年代的NEDC工況相比,2015年正式完成的WLTC測試工況不僅更新,也更為嚴苛。
那麼作為新的購車參考,即將登場的WLTC能否打破續航水分高這一局面?WLTC的工況原理究竟是什麼?
相比NEDC,WLTC循環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最大加速度都有明顯提升。
具體來説,相比起穩定的NEDC工況,WLTC標準的測試方法要複雜和現實得多。其包含了低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四個部分,對應的持續時間分別為589秒、422秒、455秒和323秒,對應的速度則分別為56.5km/h、76.6km/h、97.4km/h、131.3km/h,並且在測試過程中還會將車輛的滾動阻力、擋位、車重等多種元素加入。
不難看出,相比起NEDC的單調循環,WLTC測試不但測試速度區間更廣,環境因素更復雜,測試周期更長,得出的成績自然更加真實,也更為嚴謹。
可以預料的是,採用WLTC新標準,車企公佈的油耗與電耗必然會有明顯的增加。
WLTC仍不完美,CATC才是最優解
雖然WLTC相比NEDC更加真實,也更加嚴謹,但是WLTC也並不“完美”。
首先,WLTC工況的測試方法為按照設定的標準加速後再減速,並且在一些減速的工況中摻雜再加速的情況。雖然看起來與消費者用車情況十分接近,但其加速過程緩慢,所以與日常駕駛依然存在一些偏差。例如在WLTC工況的測試中,車輛需用25秒時間從靜止將車速提升到45km/h,雖然並非勻速行駛,但該加速過程時長過久,依舊無法準確模擬消費者日常用車的真實場景。
其次,測試中温度這項依然是恆定的,沒有作為一個重要變量加入到測試工況之中。所以,具備很大不確定性的冬季續航數據依然是極為不透明的。
正因如此,制定一套適合中國消費者場景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自主制定的汽車行駛工況體系CATC(China Automotive Testing Cycle),全國標準行駛循環工況已經初步建立。
項目組在國內41個代表城市,建立了5500輛車(包括輕型車、重型車和新能源車)組成的採集車隊,收集了約4400萬公里的車輛運動特徵、動力特徵和環境特徵數據。
車隊採集數據的道路覆蓋了市區、郊區、主幹道、快速路、高速路等,時間也覆蓋了一年四季、工作日、節假日、高峯時段和平峯時段,以做到採集的數據最大程度貼近真實駕駛狀況,為制定CATC標準建立起可靠的數據基礎。
經過實際採集,中國工況的平均車速(29km/h)與 WLTC(46.5km/h)相比相差58.6%,中國工況怠速比(22%)和WLTC(13%)相差40%;80km/h以上車速時間比例相差77%。
2019年10月下旬,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19年第13號國家標準公告,批准發佈《中國汽車行駛工況 第1部分:輕型汽車》(GB/T 38146.1-2019)、《中國汽車行駛工況第2部分:重型商用車輛》(GB/T 38146.2-2019)。這意味着,中國汽車行駛工況體系建立,填補了國內空白。
根據規劃,2025年之前,輕型汽車中的汽柴油車、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採用WLTC工況標準,而重型商用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將率先採用CATC工況標準,2025年之後,所有車型都將採用CATC工況標準。
在此之前,我國仍會以WLTC作為基準標準進行汽車產品檢測
採用新標準,以後買純電車更貴了?
採用WLTC的標準之後,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續航虛標的難題,幫助消費者瞭解自己車輛實際的續航里程,但同時對於電動車的補貼影響也會很大。
眾所周知,國內的電動車補貼也根據續航里程來制定:純電動乘用車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無補貼,續航里程300-400公里(含300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下降至1.3萬元;400公里以上(含400公里)的純電動乘用車補貼下降至1.8萬元。一旦採用WLTC工況標識,必然意味着不少主機廠的電動車享受到的補貼將進一步縮水,同時意味着電動車的價格可能會上漲。甚至還有很多的電動車型,將會因為不達標而退市。
但是另一方面,對於車企而言雖有壓力,但壓力也是動力,將敦促車企不斷革新技術。對於新能源行業的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在WLTC測試下,新能源汽車將更接近實際能耗,虛標也就將成了過去式。
對燃油車影響也大
雖然近幾年來,國內純電動車市場發展迅速,但是和傳統燃油車市場相比,仍然相差很大。因此,WLTC的到來,對於燃油車市場的意義其實更大。
1、車企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電動機原理簡單,設計製造難度較小,加之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發展迅速,電動領域並不輸給國外車企。比如在電池技術上,寧德時代、比亞迪和LG化學、松下基本都是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領先。這也是我們敢喊出“彎道超車”口號的原因。但是在內燃機技術上,我們和國外車企的差距還是很大,短時間內難以實現全面趕超。
就拿歐洲市場來説吧,歐洲市場已經率先於2018年9月1日實施了WLTC測試工況。而後,歐洲車企在技術上也繼續跟進。憑藉更強的技術儲備,歐洲車可以在更短時間內拿出符合政策要求、環保法規的作品。比如大眾的EA211 Evo、寶馬B48TU四缸發動機等等。
中國市場方面,雖然比亞迪、長城等企業也已經接連發布能耗更低,環保更好的動力總成。如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長城的檸檬混動DHT技術等,但這終究是頭部車企才有的研發實力,更大一批國內車企顯然還沒有做好技術儲備,至今都沒有拿得出的技術。
新標準的到來,就好比臨時要“考試”,大多數車企可能都要不及格!可以預測,隨着新標準的到來,車企必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
總之,對於很多競爭力不強的中小車企,採用WLTC將是繼國六排放之後的又一次大考。
2、利好混動市場
為了儘量降低排放,內燃機除了繼續小排量渦輪增壓化的趨勢之外,絕大多數車企恐將在傳統內燃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疊加混動系統。特別是48V輕混系統很有可能將成為標配。這單我們在當下新產品也能看到。如長安、吉利推出的新車型,都帶來了48V輕混版本。而奔馳更是將48V輕混系統普及開來,逐漸成為了標配。
電駒小結:
解決電動車續航縮水問題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行業、廠商、以及相關機構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行業不斷督促,廠商自覺執行,才能讓新能源汽車的續航更貼近現實,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更準確的參考。
電駒哥已開通微博,抖音,歡迎關注“電駒哥”,瞭解更多電動汽車內容
電駒前員工宋飛索賠2倍工資案最終結果!還有幾點乾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