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副教授“跨欄”進校為何引關注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日,隨着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有關進出北大校門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再度成為輿論熱議的話題。

    李植髮文章表示,北京大學現在進出校門要刷臉,但是他沒有授權學校使用他的人臉識別信息,刷不了臉,進出學校需要門衞查驗工作證後放行。因為查驗工作證經常需要耗時十幾秒,他往往直接跨過閘機欄杆就進去了,門衞大都認識他,一般不會攔截。但最近一天入校時,保安在校園裏追了他半天,跑步沒追上又騎了自行車來追。最後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證結束。而在出校時,他又被門衞攔住要求刷臉,否則不能出校。

    李植的“跨欄”行為當然有不妥之處,不值得提倡,但他也是以這種行為表明一種立場。李植指出的問題,實際上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高校校門對社會公眾的開放命題,另一個是高校對內部人員的出入管理。無論是社會人員的“預約”還是內部人員的“刷臉”,都意味着一些高校的校門並沒有變得更開放,反而“收緊”了。

    筆者在南京生活工作,幾年前,經常和球友一起去南京一些知名高校踢球。那些高校的大門是面向所有人敞開的,並無保安詢問,更無保安騎車狂追。我還去大學的課堂旁聽過,教師並不覺得突兀。很少有人會覺得大學敞開大門有什麼不對。

    而從李植“闖門”事件中,我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今,對大學校門半掩半合甚至“名開實限”的情況,很多人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在有關大學校門開放與否的爭議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聽到反對開放的“聲浪”。今年5月,有市民欲進深圳大學遭拒,質問保安“深大是誰的”,不少網友就以“開放會帶來不安全”“擾亂課堂秩序”等理由為“拒入”者叫好。此外,也有身為大學生家長的朋友和我言辭激烈地提醒過大學校園開放的“嚴重後果”。

    在相關問題上,最令人擔憂的不是大學校門不開放、半開放,而是這種近年來才開始流行的現象,竟然成為一種“存在即合理”,受到很多人的認可。

    大學校門開放的意義和作用,以及這種開放並不等於“不安全”的道理,已經説得太多。在過去技術手段相對欠缺的時代,大學校門的敞開尚不能令治安情形變壞,如今科技如此發達而普及,難道還不足以提供一份安全上的保證嗎?

    大學為了抵禦“社會人”裏可能存在的“壞人”,而把所有人都當成檢查對象來對待,這種思路和做法,和大學的包容開放精神背道而馳,也部分放棄了其傳播常識、共享資源的社會責任。

    真正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讓“跨欄”的老師刷臉、刷卡,不再“跨欄”,也不是讓想進大學旁聽的孩子、想進大學踢球的人被擋在門外,而是開拓思維,在開放校園和維持教學秩序、保障師生安全間取得平衡,讓大學校門恢復開放自如的常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