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1月18日電 題:一場26年的扶貧“馬拉松”
新華社記者劉揚濤 王皓
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山區的繁峙縣和代縣曾是黃土高原上最貧困的地區之一。1994年,國家體育總局前身國家體育委員會來到繁峙縣定點扶貧,此後代縣也成為扶貧對象,一場跨越26年的扶貧“馬拉松”就此展開。
(小標題)“五進”太行山的扶貧人
57歲的石剛已經是第五次來山西扶貧了,從1999年到2003年,他作為國家體育總局第五屆、第六屆、過渡期以及第七屆扶貧工作組成員,幾乎走遍了繁峙縣和代縣的大小村落。
“第一次來山西還是上世紀的事情。”石剛回憶説,“那時在農村的小學見到三個年級的孩子擠在一張土炕上面上課,讓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第一次對‘貧困’有了真切的感受。”
石剛描述的情況在當時的繁峙縣和代縣較為普遍,為了改善偏遠地區孩子們的教育環境,石剛和其他扶貧隊員常常深入太行山脈腹地考察,通過申請扶貧資金,為農村修繕或新建校舍,短短几年間他們就建起了近百所學校。“許多孩子第一次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上課,不少學生在我們捐贈的乒乓球案前第一次拿起了球拍。”石剛説。
20多年來,國家體育總局共派出56人來到山西,許多個“石剛”在這片扶貧戰場上接續奮鬥。2018年,臨近退休年齡的石剛再次響應號召,回到他的“第二故鄉”繁峙縣,在三祝村當起了扶貧第一書記。
“這次回來感覺大不一樣。”石剛告訴記者,隨着近幾年國家扶貧力度空前加大,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老百姓吃的都是土豆和玉米麪窩頭,現在即使貧困户也都吃上了白麪饅頭。”他説,“過去農民除了種地就是坐在街上‘拉家常’,現在則忙着扭秧歌、跳廣場舞。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了。”
如今,繁峙縣和代縣都已摘帽退出貧困縣。石剛説:“我和同事們有幸參與了脱貧攻堅的偉大事業,見證了中國貧困地區的鉅變。”
(小標題)越野賽跑進小山村
不久前,由國家體育總局扶貧工作組和繁峙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環五台山徒步大會暨越野挑戰賽在繁峙縣伯強村舉行,來自全國的近千名選手和觀眾湧進了這個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小山村。“第一次舉辦這麼大型的賽事,這讓我們開了眼界。”村黨支部書記吳亞飛説。
伯強村曾是五台山下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村,2019年政府出資在村前建起了一條健身步道,吸引了不少徒步愛好者前來。藉助這一優勢,伯強村近年來發展為山西省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起了農家樂,開發了漂流項目。村子的人氣越來越旺,百姓的錢包也鼓了起來。
隨着體育扶貧的不斷深入,其形式正從單一的“修路、建校”向“產業扶貧”逐步延伸。
2016年,代縣創辦雁門關國際騎遊大會,吸引了全球1200人蔘與,此後賽事規模越辦越大,時間由最初的1天增加到了3天。隨着騎遊大會等一批賽事走進代縣,這座“千年古城”的知名度日漸提升。據統計,從2016年起,代縣的遊客人數和旅遊收入每年增幅都在10%以上。
“20多年來,我們創辦或引進體育賽事近百場,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大量就業增收的機會。”國家體育總局駐山西定點扶貧組組長、代縣副縣長聶偉説,“體育產業正日益成為推動兩縣經濟發展和脱貧攻堅的新抓手。”
(小標題)走出大山的踢球娃
因為一個“足球夢”,14歲的劉企博立志走出大山。
劉企博出身於代縣南關村的一個貧困家庭,父母長期在外打工,他從小隨爺爺奶奶生活。代縣五中體育教師賈宏文介紹説,劉企博剛上初中時成績差,一度出現厭學情緒,甚至曾去工地打過兩個月工。
不過,劉企博熱愛運動,學校開展的足球活動他總是積極參與,賈宏文把他招進了校足球隊,並讓他擔任隊長。
“從那以後我好像找到了方向,不再討厭上學了。”劉企博説,是足球把他從輟學的邊緣拉了回來。
今年,國家體育總局出資為代縣五中修建了一座人工草皮足球場,用上了專業球場的劉企博説,“我要努力訓練,爭取將來走上更大的賽場。”
在代縣和繁峙縣,像劉企博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聶偉告訴記者,多年來他們持續在兩縣開展足球進校園、武術進校園、體育夏令營等活動,並派遣大批體育教師志願者到鄉村支教,每年有數千名貧困生受益。
隨着“扶貧”與“扶志”的深度結合,體育扶貧的特色與優勢日益顯現。繁峙縣文聯主席王愛中説,國家體育總局多年來堅持把優秀運動員帶到貧困地區,冠軍們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比賽和訓練中的故事,百姓對體育的熱情徹底被激發,運動健身的熱潮在各地興起,報考體育大學成為許多學生的新選擇。
“20多年來,大批體育人來到繁峙縣和代縣,以他們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的精神激勵和鼓舞當地百姓。”王愛中説,“體育以它獨有的魅力與方式,為脱貧攻堅注入了精神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