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帕特里克·貝勒是美國常春藤大學中國研究專業的畢業生,符合從事以中國為重點的職業生涯的所有條件,如語言技能、在中國的經驗等。找到像他這樣的人並非易事。如今,有關中國的專業知識比以前更有需求,但想從事中國研究的外國人越來越少。貝勒還面臨一個挑戰:無法進入中國。貝勒説:“沒有面對面的互動,瞭解中國變成一項挑戰。”他曾於2016年和2019年造訪中國,每次都是通過美國國務院參加為期數週的項目。
貝勒從中學起就在美國學中文,他想通過在北京一所頂尖大學攻讀碩士加深在中國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疫情期間的嚴格入境政策影響了幾乎所有想進入中國的外國人,但由於華盛頓和北京關係緊張,美國人受到的打擊尤其大。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數據,2019-2020學年只有2481名美國公民赴華學習。這意味着比前一年下降78.7%,創下10年來新低。
曾擔任美國駐華大使館環境科技參贊的黛博拉·塞利格森認為,華盛頓也有責任。特朗普政府期間,很多從事中國研究者擔心自己與中國的關係可能讓人產生看法。公眾注意力越來越多轉向中國可能如何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在特朗普時代,一些知名美國教授因與中國的聯繫而遭指控。
美國人有機會通過在華學習、工作或生活來積累廣泛而深入的經驗,這有助於在美國政府、私營部門和學術界培養“中國通”。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中國是美國在21世紀“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因此,拜登政府明確表示,在外交、軍事和情報事務方面的中國專家隊伍必須壯大。但目前美國年輕人還沒有像前輩那樣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網絡、積累經驗。
想成為中國專家的貝勒認為,只要語言能力夠強,在華的第一手生活經驗不必是成為中國事務專家的先決條件。但他也承認,當他人在美國時,對華看法會發生變化,“當在美國時,注意力會更多轉向敏感和複雜的話題。而當你在中國學習時,有更多機會專注於合作與發展”。
【來源:環球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