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幢百年祖宅,他把哥哥告上法庭
原標題:因一幢百年祖宅,他把哥哥告上法庭
“天天施工,噪音大得很,晚上壓根兒沒法睡!”
2019年8月5日,一紙訴狀飄上王俊偉案頭。
6位村民不堪噪音所擾,叩開了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的門,沒講幾句眾人嗓門就大起來,脖子上的青筋若隱若現。
這股怒氣他們憋了兩年,這次鐵了心要把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告上法庭,要求賠償經濟補償款——
“還會有人來的,這事兒完不了!”
癥結怎麼解?王俊偉心裏有譜。
2019年,最高法印發關於深化人民法院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的意見,明確將“訴源治理”列為改革任務,強調人民法院要從源頭抓起,主動化解訴訟糾紛。
房山法院立即行動,推出“無訴訟村”建設工作,將“訴源治理”理念運用到基層實踐中,與村委會、村級調解委員會等聯手,擺下破局的棋,不出幾步,不少糾紛便就地而解。
秘訣就在這兒。
“無訴訟村”試點在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馬家溝村啓動
“幸好查的早,不然就是120多起潛在案件!”
“應該不是玩笑話。”揣着訴狀,王俊偉不敢掉以輕心。
他立刻撥通了村委會的電話,請他們摸底排查,看看有起訴意願的究竟有多少人。
“光名字就列了兩頁!”遞過來的起訴名單上,120餘位村民赫然在列。
建設“無訴訟村”以來,房山法院在矛盾糾紛的排查預警上下了大功夫,建起了涵蓋網格員、村委會的信息網絡,以便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化解糾紛,避免矛盾激化,演變成重大惡性事件。
板凳都沒坐熱,王俊偉又趕去了施工現場,五六位村民跟在身側。
打樁的聲音、振動錘的聲音、建材落地的聲音……各式各樣的噪音疊加,刺進耳朵,王俊偉覺得耳膜嗡嗡響。
“和村民住房也離得很近,有幾處就是一牆之隔。”再加上村子坐落在山腳,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施工噪音在山壁上盪來盪去,足足能放大好幾倍,更是擾得人睡不着覺。
這起訴訟不是空穴來風。
如何又快又準地擊中矛盾命門?王俊偉決定和村委會聯手。
基層“疙瘩”多,法院人力又有限。在王俊偉他們庭裏,三位法官操心着7個鄉鎮的18萬人口,方圓800多平方公里都算是“承包地”,一年接到的案子最多能有1200多件,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像村委會、村級調解委員會這些,是我們化解糾紛的有生力量”。
王俊偉和村委會接上線,共同組成訴源治理工作組,邀請被告單位坐下來談談。
閉門説理不過幾小時,兩家被告單位便同意:無需啓動訴訟程序,直接向120餘名村民給付經濟補償款,各500元。
僅半月,補償款悉數到賬,6名已起訴的村民當即撤訴,120餘起潛在案件泯於未然。
“這要擱以前,辦不了這麼快!”走訴訟的路子,不僅要立案,要排期,還要開庭審理、宣判、送達……前後算下來,怎麼也得個把月。
“無訴訟村”建設讓糾紛化解乘上了東風。
“我壘我的牆,憑什麼聽你的?”
“這牆必須拆!”
“我壘我的牆,憑什麼聽你的?”
馬家溝村的白家兄弟近來槓上了,源起一幢180多歲的老宅。
大哥住北邊房,弟弟住東邊房,兩房相隔不過30釐米。房頂是用木頭搭的,日子久了受潮變形,再加上有蛀蟲啃食,慢慢開始漏雨。
哥哥決定把南院翻新。水泥、磚瓦、鏟子一一備好,新牆眼看着一天天壘高了,弟弟卻憋不住了:“過界了!這哪還有30釐米,都已經頂我家房上了!”
距離過近不僅看着逼仄,逢上雨天還影響排水,雨水淅淅瀝瀝地衝在牆皮上,屋子很容易受潮進水。
“至少得和我説一聲吧!”
“説也沒用!我壘自家院裏的牆,憑什麼和你説?”
一邊氣急,另一邊也寸步不讓。吵得不可開交時,弟弟一紙訴狀把哥哥告上法庭,説什麼都要打官司。
“他們是同宗兄弟,三四輩前是一個祖上。只是到這一輩,交往沒那麼密切,感情就淡了。”兩兄弟都是七十多歲的老人,真要打官司的話,肯定有輸有贏,抬頭不見低頭見,想想也覺得尷尬。
“這類糾紛其實很常見,矛盾淺,也容易化解。”在房山法院推進的“無訴訟村”工作中,有一項叫糾紛導回,針對的就是這類淺層矛盾。在徵得當事人同意後,優先由村級調解組織解決,法院從旁指導,不到不得已,就不走打官司的路。
村裏的副書記王磊主動挑擔子。他收了法院給的調解“錦囊”:先是摸透雙方訴求,再嘗試以親情為突破點,化干戈為玉帛。
“一開始只能私下溝通。”王磊知道,一旦把兄弟倆叫到一起,沒幾個來回就會充滿火藥味,調解根本進行不下去,“萬一摔倒了怎麼辦,老人家血壓血糖升高怎麼辦?”
幾次登門深談下來,王磊心裏有了底:“他們其實也不想把事鬧大,想找台階下。”關鍵在於,拿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的解決方案。
弟弟的訴求是拆牆,別影響散水;哥哥的坎兒是捨不得,花了三千多才壘起來的牆,拆掉不僅什麼都沒剩,還得再貼錢。
王磊決定自己上陣。他組織村委會出人出力,專門騰出一天時間,上門拆牆。施工現場,鏟子聲、鐵鍬聲、電鎬聲交織在一起,哥倆心裏的冰正在消融。
矛盾解開了,王磊渾身輕鬆。他掏出手機,熟練地撥通一串號碼:“白老爺子要撤訴!”
在他的通話記錄裏,有長長一列,都是法官王俊偉。
不贍養老人?強制執行!
“法院的判決確實公正,但也容易讓雙方變得生分。”對農村來説,鬧上法庭是要結三輩仇的,特別傷和氣。
作為村調委會的一員,馬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陳靜親歷了“無訟”理念給村子帶來的變化。法庭、司法所聯手,組成村裏調解委員會的“智囊團”,為化解糾紛指了條明白路。
事情要從2019年初説起。
一大早,村委會的門簾就被掀開了。韓老眉眼間難掩急色,點名要找陳靜。
老人家年事已高,有些口吃,心急火燎地比劃許久,陳靜終於弄清了原委:
原來,老爺子分家贍養出了些問題。閨女為孝敬韓老,專門蓋了座新房,亮堂堂的,住着方便也舒心。
本是一樁好事,但在新房歸屬問題上,三個子女卻起了爭執。
女兒覺得,這房是自己蓋的,分家的話,理應屬於自己;兩個兒子卻認為,房子歸根結底是老人家的財產,若論歸屬,子女都有份兒。
兩邊各不相讓,常常沒説幾句就面紅脖子粗。最激烈時,兒子一氣之下,放下狠話,稱甩手不再管老人的贍養問題。
眼看着一大家子因為分家,變得七零八落,韓老的心也涼了半截。
“這事兒如果告上法庭,會怎麼解決?”
“不履行贍養義務,會被強制執行。”法官王俊偉的回答直截了當。
有了“智囊團”助力,陳靜心裏有了底。調解時間定在晚上,特意約在了老人家裏:“大白天到村委會的話,被人看到會講閒話。”
陳靜從法律講到人情世故,從拘留的可能性講到對子女的表率作用,不過一個多小時,死結就説開了。三人商定共同贍養老人,一起小矛盾不出村便就地化解。
臨走時,一家人鬱結多時的眉頭終於舒展了。韓老握着陳靜不肯撒手,一聲“謝謝”説得異常清晰。
“‘無訴訟村’建設目前還處於試點階段,馬家溝村是首個試點村,自啓動以來,涉訴率較前一年下降了約90%,成效顯著。”
在此基礎上,範圍逐步擴大。
沙窩村、半壁店村、黃土坡軍工路社區……“無訴訟村”建設工作正在房山風風火火地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