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治理本身就是一場妥協的藝術,“有事商量”是城市共治的精髓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綜合

秉持“各進一步”的姿態,實現“各退一步”的諒解,這份鮮活的治理經驗,對於今天的北京尤為重要。超大型城市,人口眾多、構成複雜,羣眾訴求多元多樣已成常態。只有將一個個“我”凝結為“我們”,才能形成高效的共治力量;只有“有事商量着辦”,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治理共識,進而推動問題解決。

停車難停車亂,這是當下許多社區的普遍問題。對此,豐台區怡和世家小區的居民深有體會,他們也曾多次撥打12345熱線並向本報記者反映相關情況。就在近日,在本報記者的穿針引線下,該小區相關屬地街道、上級單位、居民代表、物業公司坐到了一起,通過多輪“商量”,最終達成了共識。

北京各類小區數量龐大、新老交織,像怡和世家這樣的回遷房小區,更有多種歷史遺留問題。就拿停車來説,交房時由於當時的規劃設計侷限,小區地面車位“僧多粥少”,等到新物業入駐,地下車庫和機械車庫得以啓用,但停車體驗和費用高低又成了新槽點。從居民投訴看,地下車庫通行不便還常常漏水,機械車庫狹窄繁瑣還險象頻出,服務質量和停車費用不匹配。而在物業公司看來,自家的停車費比周邊便宜太多,再降的話連基本運營成本都保障不了。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場,沒有一眼明辨的是非,更多是難以協調的利益。但怡和世家小區停車問題的最終解決説明,再硬的骨頭也有自己的解法,大家坐在一起,當面鑼對面鼓地把矛盾擺到枱面上來談來磨是有用的,是能夠推動問題解決的。

秉持“各進一步”的姿態,實現“各退一步”的諒解,這份鮮活的治理經驗,對於今天的北京尤為重要。超大型城市,人口眾多、構成複雜,伴隨城市更新的持續推進,羣眾訴求多元多樣已成常態。即便同處一個社區乃至同一單元,大家考慮問題的方式方法和訴諸解決的具體期待也不盡相同。大到物業公司的聘請與監督,老舊樓體的修繕與加固;小到公共設施的維修與保護,走廊樓道的安全與保潔;乃至垃圾桶的擺放、充電樁的設置、健身器材的分佈等細碎安排,都會牽涉多方。面對這類問題,既難以傳統模式“自上而下”強推,也不似個體的單點得失可以一對一做思想工作,更不能指望全部都由社區兜底。只有將一個個“我”凝結為“我們”,才能形成高效的共治力量;只有“有事商量着辦”,才能最大限度凝聚起治理共識,進而推動問題解決。

羣商共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優化治理的應有態度。共處同一片生活空間,環境是大家共享,責任也需大家共擔。既然“存量”的難題、“增量”的課題與“變量”的考題避不了、躲不開,那麼每一個人就不能侷限於僅僅做問題的投訴者,而應努力成為問題解決的推動者。“有事好商量”不是為了商量而商量,不是單純將大夥聚在一起各説各話,然後一拍兩散,而是要真正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引導大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所謂公共利益,“公”在“共”前,唯有先產生集體的“公議”“公約”,才能帶來小區每個成員的“共有”“共享”。倘若説起自己都是“不容置喙、不由分説”,只想着自己怎麼合適,鑽在牛角尖裏拔不出來,那麼結果必然是陷入僵局,大家都沒法合適。從這個意義上説,“有事好商量”,關鍵就在“好”字,只有秉持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態度,才能爭取到最符合眾人利益的結果。

有人説,治理本身就是一場妥協的藝術。在治理實踐中,現在各地方部門單位都很重視“議”的環節,但議而不決、決而不定的情況也大量存在。究其根源,很大程度就在於缺乏有力的落實保障機制。參與有平台,協商有體系,議事才能見成效。這些年北京在基層共治、暢通溝通方面的探索不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完善共治機制,既動員大家發現問題,更依靠大家解決問題。衚衕該如何美化、停車,“小院議事廳”裏羣策羣力;社區裏如何分類垃圾、防控疫情,“拉家常議事會”聊着天就把事辦了;街道規劃如何保留“人情味”,“現場評審會”讓設計師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城區如何更加宜居舒適,“石景山老街坊”匯百姓之聲、集百姓之智。城市治理,每個人都不是單向度的“被管理者”,而是參與治理的“主人翁”,持續不斷的“民事民議”熔“參與感”與“獲得感”於一爐,“越共治、越獲得、越參與”的良性循環自然水到渠成。

“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是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和治理智慧。它貫穿於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之中,也體現在城市精細化治理的方方面面。超越“我要如何”,多想“我能如何”,大城精治就有了源頭活水,我們的城市必將更加和諧宜居。

來源:長安觀察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