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地區大地震已過去近10年,但事故產生的大量核污水該如何處理,一直是個重大難題。據日本媒體報道,由於福島第一核電站中核污水儲蓄罐即將裝滿,日本內閣會議將在10月底前正式決定,把核污水排入太平洋。123萬噸核污水將從2022年起向太平洋排放,持續長達30年。
消息一出,旋即在日本國內外引發軒然大波。面對反對聲浪,日本政府並未拿出替代方案,只是一再表示,最終決定尚未做出,並不斷強調,核污水經稀釋後,其中的有害物質氚的排放是安全的。然而,公開資料顯示,如果人類持續暴露在氚輻射下,可能會導致細胞死亡、DNA遺傳損傷。更可怕的是,處理過的核污水中不僅有氚,還有碳14、鈷60和鍶90等大量放射性物質殘留。分析人士認為,若該計劃得以推行,不僅是太平洋的巨大災難,全世界都將為這一魯莽行為付出代價。
在國際社會當中,日本一直努力構建所謂“正面”人設。看似遵守國際規則,維護國際正義,但事實恐怕並非如此。過去幾年間,日本多次因違反國際法原則被國際社會喊話。就以捕鯨為例,為了對抗國際社會壓力,日本於2018年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此次排放核污水行為更是嚴重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倫敦傾廢公約》等對“海洋壞境”的相關規定。
規則在前,日本為何一意孤行?一方面,是其自認為仍可以欺世騙人。按照日本政府的説法,做出如此決定是“別無選擇”。可如今的困局正是日本政府隱瞞核泄漏問題結出的惡果。事實上,在核污水排放的問題上,日本政府和東電公司已有過多次“不誠實”記錄。在福島核事故初期,日本政府謊稱“影響有限”“善後處理進展順利”,東電公司也早就知道堆芯熔燬,卻頻頻隱瞞真相。如今問題積重難返,他們又想將老套路如法炮製一次。另一方面,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政權更迭、奧運會停辦等事件的衝擊,日本正遭遇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困頓。數據顯示,因疫情導致負債超過1千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3.3萬元)而宣佈破產的日本企業數量,已經達到600家。這種背景下,如何儘快甩掉核污水處理這個巨大包袱,也就成為日本政府鋌而走險的動因。
生態環境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和資源,核污水排放的影響已經超出國界範圍。對此,相關國際組織應該加大監督力度,督促日本定期公佈核污水處理情況,組織國際調查團實地調研與監督,向全世界進行事實情況披露。更具體而言,把福島核污水處理議題納入到聯合國、G20等多邊機制的議程中來,激發各界羣體對該問題的關注力度,形成更廣泛的全球共識,謀求更權威的解決方案。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問題研究學者)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 | 作者 關照宇
編輯:張砥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