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全面回顧了黨在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堅定的人民立場、深厚的人民情懷和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這種以民生為重的政策取向與實踐效果,正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且生動的體現。
以人民為中心從來不是抽象的、玄奧的政治概念,而是要具體落實到全面保障人民羣眾的各方面權益、讓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上,這就要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遵循與現實形態,並集中體現在民生髮展上。因為,只有切實保障民生、不斷改善民生,才能真正滿足人民不斷髮展的美好生活需要。
回顧黨的百年曆程,可以發現,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愚昧盲從,而是來自中國共產黨不負人民的重託,總是能夠給中國人民帶來美好的希望,並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紅色根據地、抗日根據地、解放區始終與人民羣眾打成一片,通過土地改革等一系列舉措來保障民生,讓人民羣眾看到了共產黨政權和國民黨政權對待民生的天壤之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民生髮展實現了三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新中國成立讓工農大眾翻身得解放,不再受地主、資本家和官僚集團的壓迫與剝削,國家通過實行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和建立包括勞動保險、公費醫療、農村合作醫療、福利救濟、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等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有效地解決了民生疾苦。儘管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很落後,但社會發展進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中央人民政府就立即發出關於救災工作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大規模救濟災民的行動;1950年開始大規模救濟失業工人,為城鎮失業工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1951年制定勞動保險條例,為城鎮人口提供了全面的社會保障;隨後在農村也建立起五保供養制度、合作醫療制度等等。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保障民生,災區人民、失業工人和全國人民才真切地看到了共產黨和共產黨政權與國民黨和國民黨政權的天壤之別。因此,民生為重實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且生動的體現。
第二次飛躍是經過改革開放後的持續快速發展,全面解決了10多億人口的温飽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承包責任制和城鎮經濟體制改革,不僅使綜合國力持續快速提升,更讓城鄉居民獲得了極大實惠,其收入與消費水平也得到了持續快速提升,温飽不足的問題得到了全面解決,中國人民的生活境況持續得到了大幅改善。
第三次飛躍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通過脱貧攻堅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我國將千百年積澱下來的區域性、整體性貧困現象徹底送進了歷史;通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一系列舉措,讓國家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如今,中國人民普遍過上了日益美好的生活,創造了當今世界民生髮展的巨大奇蹟。
進入“十四五”時期後,我國又闊步邁向共同富裕的發展階段,這將是中國民生髮展的第四次飛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的戰略部署變成了國家意志和行動綱領,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議題,未來更多的五年規劃必定會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持續不斷地加速推進,這正是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百年黨史揭示出來的深刻道理,證明了民生好壞決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決定着政黨命運和國運昌衰。黨的百年曆程及其創造的民生髮展奇蹟,雄辯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公理和現實邏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十分清晰地告訴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有堅強穩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領導核心和鋭利思想武器。有了“兩個確立”,就能夠確保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指導中國的發展實踐,進而全面轉化成為國家意志和治理制度並且付諸行動。目前,黨和國家不僅描繪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藍圖,而且事實上正帶領全體人民穩健行進在通往共同富裕的路上。從黨中央、國務院採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堅持繼續做好財富“蛋糕”的同時,分好財富“蛋糕”已經被擺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社會財富分配格局正在按照共同富裕的發展取向被加以重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在不斷變為現實,這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化為國家行動的具體體現。
作者: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來源: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