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智能筆的推廣使用,涉及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學校還需要進行充分考量和論證。
資料圖。圖/IC photo
文 | 和生
據報道,近日,有網友發帖稱暑假期間,一學校專為學生髮放了“點陣筆”,並要求必須用這支筆來寫暑假作業,學生的書寫數據將由該筆實時傳輸給老師。消息一出,隨即引發了廣泛討論,也有網友質疑,這難道不是一種變相的“監控”?
據瞭解,該筆在市場上又被稱為“馬良筆”“智能筆”,通過其筆頭旁邊的攝像頭,捕捉特殊紙張的筆記,並能對筆記內容做到實時傳輸。目前,“馬良筆”在全國各地多所中小學都有使用。
按照廠商的宣傳,智能紙筆可以提高課堂練習效率。智能筆收集學生信息後,老師可及時跟蹤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知道答完每道題的用時,並能在後台完成批改,還可以在大數據幫助下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
不過,這種效率的提升,顯然更多是方便了老師對學生信息的掌控和處理。而學校強制要求學生在暑期使用智能筆,顯然不僅是着眼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很大程度也是為了督促學生寫作業。
因此,在中小學生羣體中,推廣使用智能紙筆是否合適,值得深入探討。尤其是智能紙筆的實時記錄與傳輸功能,令人不能忽視其“監控”學生的另一面。
有教育專家就表示,智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把這種筆作為收集錯題的方式,毋庸置疑是好的,而將其用作“監控”學生的工具,則未必是一種科學的做法。
誠是如此。這也要求,對於這類智能紙筆,有必要分清課上課下的使用場景。如果在特定的考試或課堂練習場景中使用,確實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如果將其作為硬性要求推廣到課下或暑假寫作業中,無疑為中小學生們增加了一副“智能鐐銬”。
沒有人願意置身於“監視”中學習進步。這種做法一旦推廣開來,不可避免會讓學生產生牴觸和排斥心理,並進一步破壞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信任關係,甚至引發不可預知的負面效應。
不僅如此,這款智能筆的使用,還涉及更為敏感的未成年人隱私保護問題。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的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理論上,只有在徵得學生監護人明確同意、證明具有充分必要性,才可以使用智能紙筆收集學生的個人信息。
但是,智能筆目前的推廣使用,更多是商家在背後推動,商業利益無疑是其首先考慮的。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商家,對於收集學生個人信息,是否經過了家長同意,相關信息傳輸是否安全,收集到信息後又如何進行保護,是否做到了規範處理,這些都要打問號。
從相關報道中可知,目前這類商品不對個人銷售,只對班級及以上羣體售賣。因此,對於智能筆的使用、推廣,負有主體責任的學校,還需要進行充分考量和論證,而不能被廠商牽着鼻子走。
為此,學校不妨充分考慮老師、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充分論證該產品的使用場景和使用限制,再作最終決策。相關教育主管部門,也有必要將此事及時納入考察範圍,給出必要的指導,明確相關規範,避免更大風險出現。
本質上,科技助力教育、助力學習不是一件壞事,但也要充分考慮到科技“雙刃劍”的屬性。不能讓智能筆這種表面上為學生“減負”的工具,成了給學生“增負”的“枷鎖”,更不能造成信息安全隱患。
撰稿 / 和生(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