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設“辦不成事”窗口為啥就能辦成事?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綜合

本文轉自【成都商報】;

“辦不成事”窗口的給力值得點贊,但是原來的窗口為啥失效,也需要反思

據報道,近日,南京玄武區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一個“辦不成事”窗口,市民吳女士就在這個窗口的協助下,辦成了一件原本現場可能無法辦成的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窗口的設立,是為辦事受阻的企業和百姓提供更快捷的辦成渠道,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個分區。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暖心的便民舉措,可在網上引發了一些疑惑。比如,什麼業務是現場可能無法辦成而在這個窗口就能辦成的?理論上,現在政務部門的設置已經比較細化,能覆蓋絕大多數民眾需要辦的業務。依法依規該給民眾辦事的,各業務窗口就該給辦,如果既有窗口不能辦,到了“辦不成事”窗口就辦成了,那不禁讓人懷疑要麼是原來的業務窗口有問題,要麼是政務設置存在不妥之處。

“辦不成事”窗口的給力值得點贊,但是原來的窗口為啥失效,也需要一定反思。其實檢索新聞能發現,開設“辦不成事”窗口,北京去年就開始探索。按照當時媒體報道,“辦不成事”指的是:辦事羣眾線上或線下提交申請材料後,未能實現成功受理、成功審批或羣眾多次來大廳未能解決問題等有關情境。

從報道的一些辦成事的案例來看,多數涉及跨部門、跨窗口協調問題。事務簡單、按部就班的事情,多數窗口能及時盡責辦成,但遇到一些特殊的、繁瑣的事項,各窗口之間就可能相互推諉,讓辦事民眾反覆奔波,求助無門。就此而言,“辦不成事”窗口更像是跨部門協調窗口,發揮既有制度下查漏補缺的功能。

因而從治本的角度看,“辦不成事”窗口不能只發揮針對個案的“辦事”功能,還應該當做一種調研和反思窗口,把遇到的各種疑事難事分門別類,搞清楚每件事遭阻的原因是什麼,疏通制度性的辦事渠道。該完善流程的完善流程,該進行追責的進行追責。讓今天在“辦不成事”窗口辦成的事,明天去正常的業務窗口也能辦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線上辦事越來越便捷的時代,很多老年羣體不會或者不善於使用智能手機,他們可能是“辦不成事”的主要對象。如果有一個類似“辦不成事”的特殊窗口為他們服務,這倒也是有必要、有意義的。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