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瑞典服裝品牌H&M發表在官網上的一份聲明引發中國網友眾怒。聲明稱,新疆是中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區,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供應商從該地區與“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相關的農場採購棉花。“由於在該地區進行可信的盡職調查變得越來越困難,BCI已決定暫停在新疆發放BCI棉花許可證。這意味着我們產品所需要的棉花將不再從那裏獲得。”《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到,從2019年到2020年,已有多家新疆棉花生產企業收到BCI的“終止合作郵件”。
01、多家新疆企業一年前開始收到BCI“終止合作郵件”
“尊敬的執行合作伙伴:我正式溝通(宣佈)這樣一個艱難的決議。”2020年3月12日,從事棉花加工的新疆尉犁縣眾望工貿有限公司收到一封來自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下簡稱BCI)的電子郵件,內容是“新疆項目有效證書暫停一年”,郵件中聲稱,“鑑於目前國際環境的複雜情況,BCI理事會最終決定,在2020-2021季度將暫停在中國新疆地區的認證計劃和證書。這是在目前情況下,為了保證項目長久的可持續性所做出的艱難決定,同時,BCI將利用這段時間,對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升級和優化,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
在今年1月份的採訪中,新疆尉犁縣眾望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彪對《環球時報》説,他的公司從2015年開始參與到BCI項目中,“當時江蘇一個家紡企業是宜家的供應商,按照宜家的採購規定,只有選用經過BCI認證的原料才能作為它的供應商,我們就承擔了這麼一個角色,幫這家江蘇企業按照良好棉花的標準去種植、採集和加工棉花。”
不只是眾望公司,2020年前後,很多新疆棉花生產加工企業都收到這樣一封莫名其妙的“終止合作郵件”。在採訪中,這些企業告訴《環球時報》,BCI方面給出的理由無外乎“系統、標準升級”。而對於郵件中所提的“複雜國際環境”是指什麼?1月18日,BCI上海代表處在回覆《環球時報》時並未明確闡述,只表示該郵件是總部擬定,由上海代表處翻譯成中文發給新疆地區的執行合作伙伴。
根據官網資料,BCI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可持續發展計劃。截至2019年底,BCI擁有超過1840名成員,涵蓋了從農民組織到零售商和品牌的整個全球棉花供應鏈。2019年,BCI零售商和品牌成員採購了超過150萬噸的“Better Cotton”,其中就包括耐克、阿迪達斯、宜家、H&M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
“通過我們8年以來遵循良好棉花標準流程所進行的第二方和第三方審核驗證,在新疆地區所有執行合作伙伴的項目中從未發現過任何違反良好棉花禁止強迫勞動的標準的情況。”BCI上海代表處在1月份時這樣告訴《環球時報》。2012年BCI正式在上海設處。通過和植棉區當地的執行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培訓棉農良好棉花的生產原則和標準,幫助棉農用環保可持續的方式種植棉花。BCI的審核包括“生產單位自我評估”“執行合作伙伴和BCI第二方可信度審核”以及“第三方檢測機構驗證”。通過三重機制來評估生產單位是否可以取得良好棉花證書。
02、新疆棉企:“BCI的‘體面勞動’標準不就是我們《勞動法》裏要求的那些嘛!”
《環球時報》記者查閲BCI的相關標準,發現其實並非多麼“特殊”。公開資料顯示,BCI有“六大生產原則”:將對作物保護措施有害的影響降至最低、高效用水與保護水資源、重視土壤健康、保護自然棲息地、關心和保護纖維品質、提倡體面勞動。
張彪告訴《環球時報》,像他這樣的皮棉供應商,BCI方面每年都會有三次業務對接:“第一次是年初的時候進行項目申報,比如有多少種植面積?多少農户參與?可能會有怎樣的效果?就是跟BCI溝通一下預期。5月份左右,要對年中的培訓、‘體面勞動’教育情況做一個線上自我評估,隨後是第二方審核,即BCI上海代表處會派審核經理實地審核執行情況,過程就是從名單裏隨機抽三組,每組15個,總共45個農户,進行拜訪,到地裏、家裏跟他們聊天,填寫問卷,這一階段完成後,會有一個評分。最後就是第三方審核,第三方審核也通過後,就會在9月份之前發一個證書,承諾下一年繼續合作。”
回憶起2013年初次跟BCI簽訂協議時的情形,新疆泰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成俊印象仍然深刻:“我們是大農場,想學世界先進的農業技術,怎麼提高產量?怎麼節約成本?他們跟我們談到‘體面勞動’時,當時一頭霧水,不知道什麼叫‘體面勞動’,最後搞了半天終於明白了,就是我們國家《勞動法》裏規定的那些嘛!”李成俊承認,BCI傳遞的理念他覺得“都挺好”,只是某些術語不同,“跟BCI簽了協議後每兩年對方要來評審,中間還有一次是自我評審,那幾年評審從沒發現過任何問題。”
實際上,BCI在審核方面雙標嚴重,擁有BCI認證的很多其他國家的企業有實實在在“違反人權”的情況,比如:印度等國僱傭童工採棉,BCI的做法僅僅是對當地企業進行宣傳,要求他們“儘量不要用”,完全沒有“抵制”。和QS/ISO等生產質量認證體系不同,儘管BCI強調唯有其認證通過的棉花才有資格叫“良好棉花”,但這個良好的標準裏關注的只是所謂“從業者的健康及權益保護”和“生產環境生物多樣性”,高舉“政治正確”的大旗的同時,H&M等品牌多次被查出質量問題。
03、收入來源靠會費,BCI為何要“自斷手腳”?
3月25日,張彪再次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H&M事件在國內發酵後,他這樣的皮棉生產商由於不清楚下游的品牌會採取什麼策略,對消費的預期非常不確定。皮棉期貨價格從兩天前開始的15600每噸跌到14900每噸。
BCI上海代表處1月份在給《環球時報》的郵件回覆中並不願意細説“停止使用新疆棉”的後果,只表示:“新疆是中國最重要的植棉區,棉花產量佔全國棉花產量的85%。良好棉花項目在新疆地區的產量佔新疆地區產量15%-18%。最終流通到供應鏈中的良好棉花大約是40萬噸到50萬噸左右。暫停認證,意味着每年大約需要進口40萬噸到50萬噸的海外良好棉花。”
“你説它(BCI認證)重要也重要,説它不重要也不重要,就看你的目標客户是誰,如果客户全都是BCI會員裏的這些零售商品牌,那這份認證對你來説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認證,就沒有辦法給它供應產品。”張彪曾告訴《環球時報》,這樣的“終止合作”確實給新疆棉花的國際形象帶來一定的傷害,“跟國際其他產地對比,機械化普及後的新疆棉異性纖維已經改善很多,而且可紡性並不比其他產地差。國外棉花更便宜,是因為他們的種植量更大,規模化比我們更大。”
BCI為什麼會“終止與新疆棉企合作”?張彪表示,他無法理解,畢竟這是一個對全產業鏈都有傷害的決定,包括BCI自己,“BCI的整體收入來源就是成員會費,如果是生產者單位,一年要交700歐元,如果是棉花經銷商,最低標準是3500歐元,品牌商則是按照每年使用棉花的量來交費,價格大概在60萬—100萬歐元。”張彪説,所以某些品牌商等於是BCI的“金主爸爸”,BCI這種“自斷手腳”的操作太令人疑惑。他還透露,BCI中國代表處方面一直不願意放棄新疆棉,但無奈來自BCI總部壓力太大。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不斷對美方立場妥協,甚至助紂為虐,但美國對BCI的態度卻並沒有多少“温度”。實際上,2019年以來,美國媒體開始在“強迫勞動”問題上多次點名BCI,質疑BCI在棉紡職業標準認定方面的公信力。2020年7月,美國農業部成立了“美國棉花信任協議”組織,要求所有美資企業必須使用美版“認證系統”及“供應鏈追溯系統”,有主導棉紡業國際規則和秩序之意。
顯然,以“強迫勞動”為名,打壓中國棉紡企業只是美國的目的之一,伺機主導全球棉紡行業規則是其更隱秘的企圖。在“自斷手腳”迎合美方立場的同時,BCI並未得到任何好處。
“目前來看,全球最大的棉花可持續標準還是屬於BCI,但美國正在爭奪話語權,至少是想分一塊大蛋糕。”一位棉花業內人士對《環球時報》表示。
來源: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作者 範凌志 劉欣
流程編輯: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