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型電動化”或許是近些年來,在汽車行業裏被提及最多的概念,而大多數人對電動化的認知都停留在,讓汽車使用新能源驅動,或是擁有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智能的車機交互系統等。其實真正意義上的電動化,是通過先進的智能技術,去重新定義汽車的每一個部件,從而給車輛帶來更好的性能以及安全性。
在我們的汽車內部,有一個平時不太起眼但卻至關重要的安全配置,那就是“汽車頭枕”。它固定在座椅靠背的上端,是用來約束駕乘人員頭部的枕形裝置,能夠起到關鍵性的緩衝保護作用。
事實上,早期的汽車座椅上是沒有頭枕的,不過後來有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少追尾或碰撞事故中,真正造成人員傷亡的並不是來自外界的撞擊力,而是頸部骨折所導致的傷害,而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80%左右。
具體來説,當發生事故時,即便駕乘人員的身體會有座椅和安全帶固定,但車輛產生的巨大沖擊,還是會使人的頭部因慣性而前傾後仰,反覆移動,此時強大的作用力會對人體脆弱的頭頸部位產生傷害,嚴重時可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甩鞭效應”。
後來汽車頭枕逐漸普及,上述原因導致的事故傷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但傳統的汽車頭枕,受限於其固定的位置和形狀,與非標準體型身材的駕乘人員,難以做到完全適配,因此在安全性方面,還有挖掘的潛力。而近些年,汽車電動化及智能化技術的突飛猛進,讓汽車頭枕的安全性,有望迎來一次全新的突破。
加拿大供應商⌈温莎機械集團⌋的科研人員就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頭枕,能在事故發生時,迅速移動到最合適的位置,給予駕乘人員更好的保護,而從感應危險,到頭枕移動,整個過程不超過1秒。
對於這項新技術的前景,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看好,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高級研究工程師馬西·愛德華茲曾説過:“這項技術很新穎,因為它在撞擊之前就已經啓動了。因此,這是一個機會,讓乘員在撞擊前處於更好的位置,並在撞擊前改善情況。”
當然,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要想實現上述的功能,工程師需要在車輛的保險槓上安裝攝像頭及感應雷達,頭枕則要使用具備伸縮移動功能的配件,而配套座椅也要隨之升級,此外還需要True Active系統的支持,簡而言之,這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
由於近些年廠家的營銷宣傳,類似ABS、ESP、輔助剎車等主動安全配置,往往在消費者心中佔有更大的比重,而對於車輛的被動安全,大家往往會忽視。加之汽車行業內卷嚴重,廠家為了牟利,自然是在看不見的地方能省則省。
短期來看,要想讓車企在“汽車頭枕”身上多花心思,去提高其安全性,確實有些不太現實。畢竟消費者買車又不考慮這項配置的影響,只要符合國家標準,汽車頭枕大概率還是會扮演“能用就行”的角色。
要知道,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薩博和沃爾沃就已經研發過類似的“電動頭枕”,諷刺的是,幾十年過去,咱們的汽車座椅擁有了電動加熱、電動調節等功能,而更為安全的電動頭枕,卻始終無法普及。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