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上週到訪華盛頓,這被認為是她任期結束前對美國的“告別訪問”。在此之前,拜登5月底剛宣佈放棄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相關歐洲企業的制裁,有人猜測默克爾會否在訪問中作出讓步,以回應美國“示好”,加快緩和德美關係。但結果是,“北溪-2”與對華政策一同成為德美首腦會晤的主要分歧所在。默克爾直言不諱雙方對該項目“有不同看法”,絲毫不肯讓步。
德國之所以在“北溪-2”項目上拒不迎合美國,首先是因為該項目對減輕德國的能源壓力意義重大。德國政府今年3月宣佈將在2022年前關閉境內所有核電站。德國是最早使用核電的國家之一,量多且密集的核電站不但保障了德國自身經濟發展所需的電力供應,還使德國成為歐洲最大電力出口國之一。但德國民眾始終對核電站泄漏風險擔憂,迫於民眾巨大壓力,德國政府不得不宣佈放棄核能源。
但德國政府之前早已確定2038年最終全面停止使用煤電,依靠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又比較高,導致目前德國電費價格高居全球之首,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163%。加上減排任務,各方權衡之下,天然氣成為德國當前最佳能源選擇。2020年德國總共進口約80億立方米天然氣,其中來自俄羅斯的進口占到總量約40%。按照德國預期,“北溪—2”建成後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德國2022年全面廢核後的電力燃料來源問題。
其次,德國認為“北溪—2”經濟和政治風險更加可控。目前天然氣在俄能源出口中獨佔鰲頭,而俄羅斯對歐出口的天然氣幾乎一半要從烏克蘭過境,烏克蘭不但每年從中收取高達10億歐元過境費,天然氣管道運輸也成為基輔應對俄烏關係的重要籌碼。而“北溪—2”項目使俄羅斯可以繞過烏克蘭直接從海底把天然氣輸送到德國。美國認為該項目建成後,俄羅斯會任意停止和減少通過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以此作為向烏克蘭以及東歐國家施壓的“利器”。
但德方認為“北溪—2”不會影響烏克蘭天然氣過境國地位,並稱會確保到2024年底不論是否使用過境烏克蘭的管道,俄方都將向烏克蘭支付過境費。事實上,未來烏克蘭如果脱離天然氣過境國地位,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勢必將要依賴美德兩國的新能源技術,德國不但可以藉此進入烏克蘭的綠色能源市場,出口減排設備和技術的利潤前景也相當可觀。
最後,德國仍然尋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在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德關係持續惡化,雙方在經濟、政治、外交和安全諸多領域齟齬不斷。拜登上任後,德國事實上仍未放棄對“特朗普主義”在美國死灰復燃的警惕。而且在很多實質性問題上,拜登也並沒展現出改變所謂“美國立場”的跡象。在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一項最新調查中,只有19%的德國受訪者視美國為有“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盟友。可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德國對美信任度都已嚴重受損。而在“北溪—2”問題上,美國表面上以保烏反俄為藉口,背後卻藏着擴大美國頁岩氣和油氣在歐洲銷量的算盤。但對德國來説,購買美國所謂的“自由天然氣”並非更好選擇,不但成本更高,還會增加德國對美能源依賴。
默克爾在任期末仍未放棄打造歐洲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的形象。而歐洲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受到重視,就絕不能在決策上受到美國操弄或指揮。
在任期內“最後”訪美之行中,默克爾在“北溪—2”問題上對美一硬到底,已經給繼任者樹立了標杆。無論未來總理是誰,德國在“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上恐怕都將延續現有強硬立場和態度。(趙璧,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