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黃河流域,可以看到許多以引黃調蓄灌溉、民生供水、生態修復等為名的“挖湖造景”現象,各類生態公園、文化公園名目繁多。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徐雪紅在提交此次全國兩會的提案中提出,嚴控新建人造水景觀,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建立整治人造水景觀的長效機制,堅決遏制“造湖大躍進”。
圖説:全國政協委員、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徐雪紅。民盟上海市委供圖
可能加劇地下水超採
徐雪紅介紹,黃河是資源型缺水河流,年平均地表水量為535億立方米。流域內人均水量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畝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資源供需矛盾異常尖鋭複雜。為了緩解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國家實施黃河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枯水年,保障基本生活、生產用水,確保黃河不斷流;豐水年,用好水資源,在正常供水的基礎上專門分配河道外生態補水量,積極向烏梁素海、黃河三角洲濕地、華北地下水超採區等生態脆弱區實施生態補水。各補水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
連續豐水年,使部分省區對流域水資源形勢產生誤解,忽略了黃河水資源短缺,在連續豐水年後可能出現枯水年和連續枯水年的特點,盲目新建、擴建人工濕地、人工湖等水面景觀,暴露出各地區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水景觀建設名錄繁多、監管底數不清;逐年擴大水面面積、無序補水;擠佔區域內農業用水,迫使農業抽取地下水灌溉,加劇地下水超採,帶來生態風險等。
保障生態保護區用水
徐雪紅在提案中建議:各地政府應明確主管部門,建立多部門協作機制,對於轄區內的自然保護區、濕地、湖泊、生態公園、文化公園、城市公園等確需保護的生態水面進一步梳理排查,進行評估,建立名錄清單。組織界定新建人造水景觀的時間、內容、邊界,從功能定位、規模控制、土地利用、水源等方面進行規範管理,提出廢除、縮小規模或保留等意見,並限期整改,對保留項目要優先使用非常規水。
“各地政府應按照‘四水四定’原則,管好用好生態水,嚴格落實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要求,根據地區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在確保生活、生產用水的同時,科學制定生態補水指導意見,確定不同來水條件下的優先補水順序、補水量、補水水源等內容,保障核心生態保護區基本生態用水。”徐雪紅還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建立由相關部委組成的統籌協調機制,根據職責,從規劃批覆、用地審批、取用水審批等環節加強管理。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