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代表的建議,讓“裝配式建築施工員”成為新職業|豹小花跑兩會Vlog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實習生張楨楨 趙汗青

  一份95後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讓“裝配式建築施工員”正式成為新職業。

  “這是對我們行業的一種肯定和認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視頻專訪時,提出這份建議的鄒彬難掩激動之情。他曾是一名農民工,憑手中的砌刀摘得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優勝獎。

  從工地走進人民大會堂,從泥瓦匠成長為人大代表,鄒彬經過長期實地調研,在2021年3月提交了《關於進一步落實推動“農民工”向新型建築產業工人轉型相關舉措和建議》,並於當年7月收到住建部答覆。答覆提到,2021年,住建部實行行業從業人員培訓證書電子化,指導行業協會舉辦世界技能大賽行業選拔賽,將“裝配式建築施工員”列為16個新職業之一,並正在組織制定裝配式建築施工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等。

  政策出來後,工友吳深華找到了他,有意參加湖南省第六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選拔賽,但苦於不熟悉比賽要求,於是前來向他求助。鄒彬耐心地幫助他學習比賽常用工具和圖紙,分享技術要領和比賽經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吳深華奪得選拔賽三等獎,同時獲評長沙縣百優工匠(砌築工)。在日常工作中,他的專業能力也得到了更多同事的認可。在為他感到高興的同時,鄒彬切身地感受到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才技能培養。各個層級的技能比賽越辦越多,工友們對技能比賽的參與感越來越強,在職業教育、醫療保障方面的獲得感也越來越多。

  多年的砌築經驗,讓鄒彬深諳基層建築工業的近些年來的變化,也更加了解工友們的真實所需。他深知“全國人大代表”這一身份的重量,在向全國兩會先後提交的10多份建議中,他始終不忘關注農民工羣體和建築行業。5年來,鄒彬去湖南、江西、北京、上海等地的重點工程展開調研。“工友們對於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收入保障這兩塊的需求是最強烈的。”鄒彬還藉助新媒體平台,記錄農民工羣體的訴求,完成民情上傳與政策下達。

  在2021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鄒彬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希望鼓勵工友們通過學習提升、改變命運。鄒彬出生在湖南新化縣的一個小山村,初中畢業後就跟着父母到建築工地打工,攪砂漿、搬磚頭、砌牆,苦活髒活不挑。剛入行時,常被工友們笑“傻氣”,因為當時工地上實行計量發薪水,砌牆越多工錢越多,但只要砌得不美觀,他就推倒重砌,“工匠精神”也是那時在鄒彬心裏悄悄萌芽。

  2014年,在世界技能大賽的賽場上,鄒彬瞭解到一些先進國家砌築工人對工藝品精益求精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僅體現在精美華麗的建築物上,更體現在他們的工具與砌築技藝上。“國外砌築工人對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而且使用的工具比我們的小泥刀先進太多了,他們接受的培訓也比較多。”鄒彬説,那次經歷讓他對“大國工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建築工人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靠賣蠻力過活的“農民工”,而應該是有科學知識武裝的新時代工人。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既要學習老一代農民工的敬業擔當與工匠精神,也要用創新思維武裝自己。”鄒彬如今是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管理員,他領銜創辦了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希望用更好的平台為各個重點工程項目解決質量管控難題。團隊開展老舊小區外立面翻新及空鼓、裂縫、滲漏修補技術研究,從質量角度提供專業支撐,目前已在申報課題。

  “我一直都認為,工匠精神就是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堅持幹一行、愛一行,較真認真、精益求精,用十足的韌性接受挑戰,用十足的耐心追求細緻。”鄒彬今年結合兩個城市更新項目的工作經歷,以及在工作中對工匠精神和質量強國的理解,提出《關於進一步完善工匠培育機制、發揚工匠精神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的建議》。他希望,能夠從更高層面為建築行業和農民工羣體的發展代言。

  鄒彬提議,應大力加強新時代工匠人才的培育,大力發展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職業教育、類型教育,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地實現工匠人才由“學”到“用”的轉換。同時,也要增強建築工匠人才的保障工作,在晉升、技能評定、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增強工匠人才的獲得感、歸屬感。

95後代表的建議,讓“裝配式建築施工員”成為新職業|豹小花跑兩會Vlog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9 字。

轉載請註明: 95後代表的建議,讓“裝配式建築施工員”成為新職業|豹小花跑兩會Vlog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