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新聞發佈會上,有媒體提問:貧富差距現在有多大?國家會怎樣控制、縮小貧富差距?税務方面的政策會不會起大的作用?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是貧困現象不斷減少的過程,也是人民日益富裕起來的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持續躍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改善。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但城鄉、地區和不同羣體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趨於縮小。
一是城鄉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隨着國家脱貧攻堅和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從收入增長上看,2011—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0.6%,年均增速快於城鎮居民1.8個百分點。從城鄉居民收入比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從2010年的2.99下降到2020年的2.56,累計下降0.43。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與2019年相比下降0.08,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下降最快的一年。
二是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下降。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實施作用下,地區收入差距隨地區發展差距縮小而縮小。2011—2020年,收入最高省份與最低省份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差距逐年下降,收入比由2011年的4.62(上海與西藏居民收入之比)降低到2020年的3.55(上海與甘肅居民收入之比),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2020年,東部與西部、中部與西部、東北與西部地區的收入之比分別為1.62、1.07、1.11,分別比2013年下降0.08、0.03和0.18。
三是不同羣體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總體縮小。基尼係數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係數通常用居民收入來計算,也用消費支出來計算,世界銀行對這兩種指標都進行了計算。按居民收入計算,近十幾年我國基尼係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係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後,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累計下降0.023。同時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在加大。“十三五”時期,全國居民人均轉移淨收入年均增長10.1%,快於居民總體收入的增長。還要看到,在世界銀行數據庫中,2016年中國消費基尼係數為0.385,比當年收入基尼係數0.465低0.080,而消費的數據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實際生活水平。
四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看居民收入,不僅要看家庭可支配收入,還要看政府為改善民生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成效明顯,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目前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國已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萬套,幫助2億多困難羣眾改善了住房條件。教育公平和質量不斷提升,2020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改善,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衞生健康支出1.92萬億元。人民羣眾通過自己勞動得到的收入、經營得到的收入、轉移支付得到的收入在增加。同時,有一些收入並沒有進入家庭,而是通過公共服務提供給廣大羣眾,這在我們這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這方面各部門各地區做的工作尤其多。
寧吉喆表示,“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控制和縮小貧富差距,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通過發展經濟、辛勤勞動、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羣體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税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標紮實邁進。
在談及税收問題時,寧吉喆表示,税收在分配當中已經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無論是在初次分配,還是在再分配、三次分配當中,都要發揮好税收槓桿的作用。
(記者 周頔 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