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主有話説:最近追綜藝有點上頭,剛看完《乘風破浪的姐姐》,又被新一期的《婆婆和媽媽》戳中了心窩。
節目裏,伊能靜和秦昊一起跟婆婆聊天,講起女兒小米粒在學校經常被一個同學欺負,舞蹈課被擠到牆邊不敢動,還勉強微笑着跟媽媽打招呼。
結果沒説幾句就出現了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名場面
前一秒彈幕裏還在各種跳戲,擔心伊能靜和秦媽媽會被秦昊傷害,後一秒這個在《隱秘的角落》裏城府陰暗殺人不眨眼的鐵石心腸男,竟然難以自控地捂臉哭起來了。
評論區有人説,秦昊一個大男人也太愛哭了吧?我猜説這話的人,大概率還沒孩子。
但凡家裏有軟萌小女兒的父母都知道,這事跟愛不愛哭還真沒什麼關係,當天把視頻發給我的鋼鐵直男老公看,他也是又氣又心疼。
因為,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想保護Ta卻又無從下手,這種感受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們簡直太懂了!
類似這樣的情況,恐怕大家都有過
除了當下對孩子的心疼,更多的還是怒其不爭,擔心自己無法陪在身邊的時候被人欺負。
我女兒班上也有一個會經常推她的孩子,暫且叫他小A吧,女兒有次從幼兒園回來跟我説,小A今天打她了。
因為跟小A的父母關係也都比較好,我雖然很心疼但想了想還是隻能告訴她:下次小A再打你,就馬上跑走去告訴老師。同時也找小A的父母聊了,本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年前有一天我問女兒:新的一年你有什麼新年願望嗎?沒想到她説:我希望小A不要再打人了。
我聽完心裏五味雜陳,又心疼又生氣又難過,因為女兒已經很久沒有跟我説過小A會打她了,沒想到只是孩子不願意再跟我説了而已。
那天是我第一次對女兒説:如果下次小A再打你,你就直接打回去!
從小被教育打人是不對的她,很明顯愣了一下,但很快就充滿驚喜地問我:媽媽,我真的可以打回去嗎?直到得到肯定的回答。
過了幾天我們兩家相約出去玩,剛一見面,女兒就不停地對小A説:我媽媽説了,如果你再打我,我就可以打回去。空氣中都充滿了尷尬
擔心孩子性格太弱遇事不懂反抗,但又怕她也變得暴力,如何教會孩子正確處理同伴衝突,一度成為我最大的困擾。
孩子被打了,到底要不要教她打回去?
回來跟很多小夥伴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的觀點也是五花八門
必須打回去,不然要她做個受氣包嗎?
@可可:要教會孩子不能欺負別人,但如果被人打了,必須要打回去,閨女是我的心頭肉,誰打都不行!
@大橘子:打回去至少代表了一種態度——我不是好欺負的。
@園丁姐姐: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獨立面對問題,我們不確定孩子身邊都是什麼樣的人,不確定孩子能不能判斷“危險”,不確定孩子會不會及時尋找保護,不確定求助後別人會不會保護他……這麼多未知下,只能教會孩子自我保護,不然受傷的還是自己!
@張小花:孩子被欺負,如果去找對方家長,人家會怎麼説?“對不起對不起,回去我一定好好教育他!”實際上並不會有多大作用,真教育到位了也不可能接二連三的我家小孩捱打。
熊孩子是客觀存在的,也不能一味忍耐和躲避吧?
這不是教孩子用暴力解決問題嗎
那她和打人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婷婷: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真的要看看自家孩子的個性,我家孩子教了也還是不敢打,反而變得更膽小了,被欺負了連説都不敢跟我説,後來還是老師告訴我的。
@Emma:反抗是人類的本能,被欺負的孩子不敢還手,有的是搞不清狀況、有的是自控力比較強、有的是感到害怕,害怕的時候還怎麼讓他出手打回去?
@夏日陽光:説一定要打回去的,萬一孩子打不過損失更慘重怎麼辦?遇到情緒不能自控的“垃圾人”怎麼辦?到時候受傷害的還不是孩子自己。
別給孩子的小打小鬧上綱上線
家長能做的只有管好自己的孩子
@丟尾巴的貓:女兒兩歲多時有一次在遊樂場玩被一個小姐姐推了,她還問我:姐姐是在跟我玩新遊戲嗎?還有一次遇到小妹妹直接過去抱人家,結果妹妹一下子嚇哭了。
對於幼兒園甚至更小的孩子,衝突根本上升不到暴力或霸凌的地步,孩子怎麼看這個事情全看家長的態度。
很明顯這事兒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孩子的個性千差萬別,同伴間發生衝突的情況更是五花八門。
無論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我們真正希望的其實都是幫助孩子成為不容易被欺負的對象,讓孩子擁有未來免受傷害的能力和底氣。
這個能力和底氣,除了孩子天生的個性,剩下的恐怕只有父母能給。
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講明白的時候,我都會從繪本里找一找答案,比如這本《你不能欺負我》。
凱文很想去玩滑梯,但是薩米已經在那裏了,不讓他玩,還威脅説敢過來就把他捆起來,要挖坑把他埋起來,要把他關進籠子……
▲點擊圖片可放大看文字內容
爸爸聽説孩子的經歷後,並沒有指責孩子,沒有給孩子貼上弱者的標籤,也沒有怒氣衝衝地説:誰欺負你,爸爸去找他。
而是很平和地啓發孩子思考,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傾聽,跟孩子交流,給孩子勇氣、充分的時間去面對自己社交困境,最後孩子不僅變得勇敢,還和對方成了朋友。
這些,才是真正賦予了孩子力量!
就事論事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但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哭了的時候容易着急。
那話不多説,直接來舉2個最常見的例子以供參考,相信大家都能在實際育兒中舉一反三。
在學校裏,孩子被同學故意打了,要不要還手?
首先,確認孩子不是過錯方以後,無論孩子當時出於本能已經還手了,還是選擇告訴老師或什麼也不做,都不要否定孩子的做法,通過溝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才更重要。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被欺負了,想要反抗,這時候的“打回去”,不是“爸媽叫我還手我才還手的”,而是“我要保護自己”的本能。
有這樣的想法時,需要肯定孩子,但也要告訴他不能因為佔理就猛打別人,不能過度防衞,讓他知道哪些地方是不能打的,打不過記得要跑,跑了並不是膽小和認輸,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
如果孩子沒有還手,就不要強行要孩子這麼做了。
多和孩子一起談談當時的感受,是因為害怕還是並不覺得被打了,還是因為什麼事情原諒了他?然後告訴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大聲拒絕,可以去找老師求助。
同時問孩子現在是否需要媽媽幫你去跟老師説這件事,把權利交回孩子,引導他自己做決定,這樣才能真正成長。
如果老師不處理可以進一步找對方家長,找學校,視情況甚至可以換班級、轉校,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有任何事都可以跟爸媽講,感受到父母永遠在他身邊。
如果孩子當時沒有還手但心裏一直耿耿於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還手只能在當時,事後打擊報復是不對的,和打人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
在遊樂場裏,孩子被大孩子故意打了,該不該還手?
遊樂場真的是孩子衝突的高發區,帶小寶寶去玩的話還是需要家長盯緊一點。
對於大一點有表達能力的孩子來説,3-6歲剛好是孩子社交發展的敏感期,在學校發生的衝突我們不在現場,孩子又很可能講不清楚,只能安撫和事後補救,這樣的第一現場剛好是一個讓孩子學着自己處理問題的契機。
孩子們上一秒還在打架下一秒又很開心一起玩的例子比比皆是,遇到衝突家長別過分緊張,用眼神持續關注孩子的同時也儘量給他們留一點空間。
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一定要及時出現去幫忙,這時候的做法和場景一類似,告訴孩子可以説不、可以求助,甚至可以替她去要求道歉。
孩子的成長不會一帆風順,衝突總會發生,我們沒辦法每次都替孩子解決,但在他們小時候每一次不卑不亢的言傳身教,都會賦予孩子和平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不被欺負的氣度和勇氣。
今天這個話題其實早就想寫,身邊的老母親們無一例外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查了很多資料想了很多角度,編輯部裏也早已經討論過很多次了。
每一次,都會讓我們深深地覺得,想要做好一名父母,真的任重而道遠。
想來想去還是回到了那句老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不一定會聽你説了什麼,但一定會看你怎麼做。
最後,想問問大家: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打了,你會怎麼做呢?
評論區等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