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德媒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我也深有體會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採訪德國學者米夏埃爾·呂德斯給筆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説美國已在歐洲打造了一張“連接美國的輿論網絡”。因此,其他不是“美國圈子”的國家或者不符合美式敍事的觀點很難“破網”被歐洲輿論接受。這從呂德斯的《偽聖美國》一書引發的輿論反響可見一斑——它在德國登上暢銷書榜的同時,也遭到《南德意志報》等親美媒體的刻薄質疑。

筆者在德國留學時就已深刻體會到美國輿論對當地新聞行業的影響。當時,筆者在德國一所大學學習傳媒學專業。教授闡述的傳媒理論、列舉的新聞案例幾乎都與美國有關。有一次,筆者講述了一名中國教授的理論,被德國教授當場否定,理由竟是“美國學者不是這麼説的”。

後來,從事新聞行業的筆者在德國碰到很多同行,他們都對中國很感興趣,但幾乎沒有人會説中文,更不要説看中文新聞報道了。德國記者和編輯操作涉華新聞往往遵循的模式是:瀏覽《紐約時報》、CNN等美國媒體,然後加入德國價值取向進行報道。

最近幾年,德國媒體派駐中國的記者越來越多,然而,他們受到來自總部的限制也很多。有駐華記者曾經告訴筆者,他們常常被“無理命令”,以美媒為標準撰寫涉華負面新聞。有人曾因在報道中國時採取較為正面的態度被調回德國,有人失去了為其他媒體寫專欄的工作機會。

為了讓這張輿論網絡更牢固,美國積極在歐洲開展遊説活動。歐盟的數據顯示,歐盟內有近300家美國遊説組織,其中包括擁有500名成員的“大西洋橋”,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前主編凱·迪克曼、德國電視二台新聞部主任克勞斯·克萊貝爾等媒體大腕以及一批德國現任和前任政要都是其成員。

美國還利用資本大規模進入德國傳媒業。筆者發現,德國《圖片報》和另一家主流媒體《世界報》在最近兩年越來越反華,可以説,十篇涉華報道里有八九篇是負面報道。《圖片報》通過大量引述美國的“論據”批評中國,比如要求中國為“新冠病毒埋單”,該報還邀請過黃之鋒訪問德國。而《世界報》的專欄作者中也包括“港獨”分子。有媒體專家對筆者説,這兩家媒體同屬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該集團在2019年被美國私募基金KKR收購了20%的股份。

不過筆者也注意到,在美國與歐洲的輿論“聯網”裏,正面評價中國的聲音越來越多。不少德國民眾通過有線網絡或互聯網收看中國國際頻道新聞節目,中國媒體的德語、英語網站也有不少德國讀者。家住柏林的大學生魯迪格對筆者説,相比德國主流媒體對中國“一刀切”的報道方式,他更喜歡從TikTok、推特等社交媒體上了解中國,在那裏,中國的形象更加豐富。

一些到過中國的德國網紅也經常通過發佈照片、視頻為中國發聲,但同時,他們會受到德國媒體的攻擊。近期,來自德國基爾的女大學生海雯娜的遭遇引發了廣泛關注。她經常糾正德媒在新疆、香港等問題上的歪曲報道,最近,《世界報》對她進行詆譭中傷。目前,海雯娜正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2 字。

轉載請註明: 記者手記:德媒喪失獨立思考能力,我也深有體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