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尚未有成規模的牙種植體企業,參與聯盟集採,對國產品牌是一個推動
文 | 《財經》記者 信娜 實習生陽尚呂
編輯 | 孫愛民
“2022年上半年力求推出種植牙地方集採聯盟改革。”這是2022年2月11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公佈的消息。
此次集採聯盟由四川省牽頭,加入者有山西和寧夏。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上述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提及,種植牙方案基本成熟,廣泛聽取了臨牀、企業和各地意見,準備今年上半年能夠推出一個地方集採的聯盟改革,“是在國家主導下,在牙科種植領域探索的一種集採方式”。
此次種植體耗材四川聯盟集採,被視為消費醫療領域集採“第一槍”。
2021年11月18日,四川省藥械招標採購服務中心第一次披露集採信息,目前集採聯盟已採集口腔類高值醫用耗材產品信息,及公立醫院種植耗材歷史採購數據。
目前進展如何?四川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種植體耗材集採還沒開始。”
在種植牙花費中,種植體耗材費用佔近六成,集採後,動輒上萬元的種牙費能降低多少?20多年來,國內種植牙耗材市場以進口品牌為主,集採是否能有國產品牌成功突圍?
能否大幅降價變數頗多
在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種一顆牙的費用大多在一到兩萬元,按一口種十幾顆牙計算,將花上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被稱為“一口種植牙,一輛特斯拉”。
種植牙的費用一般包括種植體、種植基石、牙冠、修復材料、手術費用及麻醉費等。
種植體多數為進口產品,少量為國產。2021年,遼寧省葫蘆島市場監管局對25家相關口腔醫院(牙科)診所的調查顯示,該地有17家機構開展種植牙項目,收費為每顆種植牙6000元至22000元不等。
每一項費用明碼標價,根據患者不同的口腔狀況及品牌選擇上下浮動。如有的項目,醫生會視情況添加額外人工骨粉 2000元。
北京協和醫院無痛牙科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景泉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公立醫院種植體費用在3000元至12000元不等,其中種植基台1500元左右;牙冠分為烤瓷和全瓷,前者花費300元至1000元,後者需1000元至2500元,其他修復材料約1000元至3000元;手術費及麻醉費用3000元至5000元。
總體看,種牙總價格基本在7000元到22000元間。其中,種植體所有耗材,佔總費用的60%左右,這無疑是左右整體價格的關鍵因素。
一份研究報告提到,使用歐美種植體的單顆種植牙費用約15000元,使用日韓種植體則在8000元左右。種植體是種植系統最核心的部件,按照單顆種植牙平均費用12000元計算,佔比約40%。
前幾輪藥品和高值耗材集採後的大幅降價,讓不少消費者對種植牙的集採降價有同樣的期待。在人工關節集採中,多地集採平均降價超過60%。不過,由於種植牙進口產品壟斷現狀,集採能否實現大幅降價變數頗多。
集採的目的是擠掉各個流通環節的水分。口腔耗材的流通環節相對簡單。
某大型口腔連鎖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其所在機構的進口耗材採購,是創始人直接和國外廠家談進價,只有少數幾個公司核心高管知道底價,“小型機構頂多會與總代理商下屬的一級代理商談價格,流通環節加價的空間有限”。
材料的差距
種植體手術中,種植體系統是決定整個種植手術成敗的關鍵。
種植體系統由種植體、種植基台等組成。判定種牙是否成功,一般要看術後是否口腔內無異味、種植牙及其周圍是否誘發病變或損害等,關鍵在於種牙後能否實現日常咀嚼,尤其是術後能否長期維持功效。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除了與醫生本身的技術有關,最關鍵就是種植體。
作為一種植入性的生物材料,種植體的構造頗為精,種牙過程是,將種植體以“骨結合”的方式固定在牙頜骨上,充當人工牙根,再通過基台與上部的牙冠連接行使功能。因而,除了種植體本身,還包含數量諸多零件,如修復、機台、封閉螺絲等。
種植體一般能維持15至25年,其耐用性取決於所選擇的材料,這恰恰是國產種植體的短板。國內某三甲醫院一名種植醫生表示:國產產品幾乎沒有原創的種植體材料。
種植體材料應用最廣泛的是鈦合金。這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性質穩定,也是現代醫學中植入人體運用最廣的金屬,約佔80%以上。
國內外種植體材料基本以歐美鈦材供應商為主,國內鈦材廠商的工藝和成本尚未達到較高的商用水平,在生物相容性、強度、剛度、應變承載能力和耐腐蝕性能方面,不及進口鈦材。
以全球最大的種植體品牌士卓曼為例,其在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整個生產線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搭建起來。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理範德增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種植體生物材料的研發週期長、投入大,國產的種植體品牌2000年以後才起步,“現在主要還是跟隨戰略”。
在種植體耗材中,國產替代率最高的是牙冠。國產產品在色澤、硬度、使用壽命商與進口產品幾無差異,價格更便宜。在一些口腔醫院的套餐裏,牙冠通常會選擇國產產品,以便降低整體價格。
對價格不是特別敏感的患者,更青睞進口產品。“醫生説種一顆牙要花一萬八,我特意問了種牙所用的材料是否都是進口材料,如果不是,就不在這做了。”一名在北大口腔醫院就診的患者接受《財經·大健康》記者採訪時説。
集採是國產品牌的機會嗎?
未來的種植體集採中,能有多少國產品牌中標?情況不容樂觀。近期,《財經·大健康》記者採訪了多家北京、鄭州的三甲醫院,均未引進國產品牌種植體耗材。
集採中標的國產品牌比率,往往與市場中的國產化率相關。
醫療器械市場的國產化率水平可分為三類:一是基本完成進口替代,比如冠脈支架;二是國產化率穩步提升,逐步向高端客户羣突破,比如人工關節;三是未形成大面積替代,其中就有口腔種植體系統。
目前國內種植牙市場基本被外資品牌所壟斷。德邦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國產品牌市場份額佔10%左右。從全球範圍來看,歐美和韓國的種植系統占主導地位。2018年全球種植體市場中,頭部的七大品牌佔據97%,均是進口品牌。
平安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則提到,中國種植體進口品牌中,使用歐美種植體單顆種植牙費用約15000元,使用日韓種植體則在8000元左右。
國產種植體品牌來説,這是一個被進口產品牢牢握住的市場,突圍起來很困難。國內某種植體耗材生產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該公司產品一般下沉至省或者地級市口腔醫院,且大多進入到該公司所在的省的公立醫院內。該公司產品,是在士卓曼的一款產品基礎上做了微小改動,“整個流水線一直到後期檢驗,都是採用瑞士及德國進口設備,整個設備就花了一個億”。
國海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國產種植體定位和韓系接近,但起步較晚,受到韓系價格壓制,市場份額預計在7%,約有10多家企業,總營收規模在2億至3億元,最大的營收約5000萬元,“目前尚未有成規模的種植體企業”。
根據平安證券行業研究報告,目前國內共有15家企業和機構獲批種植體,其中兩家來自中國台灣地區,市場份額相對佔比大的有華西口腔醫院、北京萊頓、威高潔麗康、大博百齒泰、江蘇創英(由正海生物代理)等。
“市場已經被其他進口廠商牢牢地把握住了,技術、價格都沒有優勢。”範德增分析,目前國產產品的競爭力還不足。
未來的集採,能否給國產品牌帶來市場份額增長?
“如果能在集採中標,一定利大於弊”,一名口腔行業人士如此分析,國產品牌這麼多年都打不開市場,如果能進入集採,至少在品牌上能夠減少一些高額投入。
集採中標意味着價格優勢。種植體生產類似骨科耗材,除了原材料,主要依靠機械加工,主要成本在於機器的折舊攤銷。成本會隨着生產量提高而降低,集採恰恰能夠提供穩定的需求量。
“我們也參與了聯盟集採,這是趨勢,如果不參與,以後可能連市場份額都沒了。”某國產種植體耗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大健康》記者。
責編 | 要琢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